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手术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qwzj/250111/e5uzdb6.html“一个星期没怎么动过了,会不会对身体不好呀?”“为了身体,是不是偶尔也要起来运动一下呢?”“半个月没运动了,今天是不是应该高强度锻炼一次呢?”长时间窝在沙发里不运动,免不了就会出现以上“负罪感”。结果,两个星期运动一次,或者一天练了20小时……这……是在虐待自己的身体呀。
偶尔运动比不动更伤人
人们都知道运动有利于健康,但很多人不能长期坚持运动,有时间或有心情的时候才偶尔运动一下。研究人员发现,对于那些不长期坚持运动的人来说,偶尔运动一下并不会增进健康。不运动虽然不好,但至少人体保持了一个安定状态,但偶尔运动会打破人体自身的和谐。不仅如此,还会加重身体器官的磨损、组织功能的丧失,从而导致寿命缩短。
偶尔运动的人,在运动过程中所吸入的氧气比长期坚持运动的人要多。随着呼吸频率的加快,各种组织代谢也会加快,耗氧量骤增,这就易破坏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过程,造成细胞衰老,危害健康。
更重要的是,偶尔运动的人在运动时,随着运动剧烈程度的增加,体内还会产生比平时安静状态下要高很多倍的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激素。这些物质会引起心跳加快、血压增高、动脉外围阻力增加,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身体受到偶尔运动的不良刺激,不仅肌肉、肌腱、韧带等容易造成损伤,还会破坏人体内的平衡,加速身体某些器官的磨损和生理功能的失调。[1]
过量运动危害大
不少人认为,只要加大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就会对健康长寿有利。其实这是不科学的。运动过量可能会导致神经官能症,使人的反应能力下降,平衡感降低,肌肉的弹性减小,甚至导致肌肉溶解、肾衰竭。
短时间内的高强度运动会加速血液循环,当血液循环超过人体骨骼肌的耐受范围后,会产生肌肉缺血,导致肌肉溶解,短时间内高强度的局部缺血将使细胞难以恢复;当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肾脏血管收缩,甚至会引起缺血性急性肾衰竭。过度运动造成的肾小管腔的阻塞、肾小管上皮细胞组织损伤,都会带来肾脏损伤。[2]
人们对运动过量这个概念并不十分清楚,很多人误认为疲劳就是运动过量。其实运动本身就是产生疲劳的项目,通过产生疲劳——恢复疲劳这个过程,使人体得到锻炼,加强肌肉力量和各器官的协调,减缓身体随年龄的老化程度。出汗、腰膝酸软、肌肉疼痛等一些急性疲劳现象,如果在下次运动时能够恢复,就不算是运动过量。相反,才被称为运动过量。
当你一到运动场地就头晕恶心,出现吃不香、睡不好、抑郁、易怒、便秘、腹泻、易感冒等状态时,就要小心了,这很有可能是整体过度疲劳造成的。当整体出现过度疲劳时,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受到了损害,整个人体开始出现异状,比较典型的是具有上述表现的神经官能症。这时候就要停止运动去就医。
一般来说,超强运动对身体健康是没有好处的。有研究人员曾做过这样的研究,一是比较低强度和高强度运动对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二是测定连续运动和间断运动时,人体血压与心率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低强度和间断运动都更能对健康产生较好的影响。[3]
同时研究人员也能发现,一些运动员或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往往人到中年都一身病痛,这也是运动强度过大造成的恶果。
适度运动利于长寿
近年来,有关专家提出了温和运动的新观点。温和运动就是一种低强度、低能量消耗的运动模式,也称“适度运动”。所谓适度,就是每周消耗千卡热量的体育锻炼,相当于打2-3小时的乒乓球;或每天积累相当于半小时的活动量,如:下公共汽车后快走15分钟回家,再做20分钟其他温和体力活动就足够了。几个月后,温和训练计划的参加者都说他们的健康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他们认为,温和运动可以调节心情,化解不良情绪,具有宣泄功能,可以释放内心的压抑,忘却烦恼,同时也可以带来身心上的愉悦。
在运动频次方面,为避免运动过量带来过度疲劳,专家建议人们在运动时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比如每周运动2-3次,运动一次,休息两三天,根据个人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运动项目。
丹麦研究人员也有一项研究结果显示,跑太多或太快就跟没跑一样,都不利于健康,适度运动最利于长寿。研究人员在对名身体健康的慢跑者和名习惯久坐、不跑步的健康人士进行调查分析后,发现适度慢跑者的死亡率最低,即一周慢跑三次、每次20-48分钟最合适。各种激烈运动,如马拉松、铁人三项、长距离自行车赛等都会引起心脏和动脉结构的改变,造成长久损伤。研究人员建议:“如果你的目标是降低死亡风险、延长预期寿命,那么一周适度慢跑几次是一个好策略。没必要运动更多,那样反而可能有害健康。”[4]
参考资料:
[1]偶尔运动对健康无益[J].健康天地,(3):69-69.
[2]独行侠.运动过量小心身体伤不起[J].科学之友,,():68-71.
[3]运动过量比不动更伤人[J].侨园,2,():23.
[4]过激或过量运动对健康无益[J].党课,.
编辑:邵杨克
中国杭州大运河畔小河驿序空间《路拾忆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