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神经官能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个人欠扁,多伴有这些体验,唯高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s://m.39.net/disease/a_5419382.html

这个世界,总是让人感觉不适应。有人喜欢动物,有人喜欢独处,有人就是不喜欢和人接触,时间一长,就有了自己的小世界。

喜欢和别人变得不一样,别人喜欢什么,自己就拼命向另一边靠拢,笑点也不高,当受到误解和排挤的时候,笑容就是自己的解药。

在内心里,没有大悲大喜,小悲小喜也不会流露在脸上,说是看破红尘也不够资格,有时候会觉得,或许死亡是最好的结果,但是身边总有那么多诱惑,那么多不舍,那么多在乎的人,很绝望。

更绝望的是,当发现这还只是冰山一角,而不是整个世界,这种与世界格格不入的感觉,通常比被世界抛弃的感觉还要难熬。

相信很多人没有看过卡夫卡的《变形记》,这部被称为是荒诞派文学代表作的《变形记》,最荒诞的地方就是“人变成臭虫”引出的思考,虽然现实生活中绝不可能发生,但那些与世界格格不入的人,也许就是《变形记》所述的那只“臭虫”。

《变形记》讲述了三个故事

第一部分:主人翁格里高尔在一天早晨醒来后突然变成了一只甲虫,这一变故却使他的家庭发生了很大变化,就在他彷徨惊恐,忧郁无助的时候,父亲不仅没有安慰他,还把他关在自己的卧室里。

第二部分:尽管主人翁在生活习惯上就是甲虫,但他仍然有人类的意识,仍然担心着家庭情况,包括父亲的债务问题,妹妹的学业问题,以及各种琐事。可悲的是,全家人都嫌弃他,厌恶他,就因为他是一只甲虫。

第三部分:自己最爱的妹妹终于把他赶出了家门,“甲虫”受尽亲情冷漠,又患病在身,满腹愧疚地倒在地上,在无声无息中死去,死前还挂念着他们:从前,他是长子,父母夸奖他,妹妹爱戴他。

——咚!一只苹果“打中了他的背并且还陷了进去”,从此以后腐烂的苹果就和格里高尔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一直到他生命的结束。

与世界“格格不入”的人,也许就像是一只正在被“腐烂的苹果”压住的“甲虫”。

与世界格格不入是一种什么体验?

01.不是因为人做错了什么,就变成了什么

《变形记》中,主人翁变成甲虫那一刻起,亲人们就决定要抛弃他。

与世界格格不入的人,永远无法找到答案的就是:究竟是先与世界格格不入,然后感到世界变得奇怪,还是先感到奇怪,然后变得格格不入。

虽然不知道自己做错什么,也并不知道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生了变化,但变成什么就代表做错什么。

男人救下一个轻生女子,两人相爱,甲虫救下女子,不但不会相爱,还会在你身上踩一脚。

变成甲虫或许是世界造成的,但一定不是自己的选择,然而自己却不得不承担变成甲虫的后果,这就是与世界格格不入的人,最可悲的体验。

02.觉得什么事情都能做好,偏偏不想做好,其实根本做不好

《变形记》中,主人翁变成甲虫,仍具有人的思维和想法,可是当他想要再次变成成功的推销员,老板并没有因为办事能力而拒绝他。拒绝他,仅仅因为他是“甲虫”。

因此本来痛苦的事,当别人以为你看不到的时候,会让你更加痛苦。同样,本来能够做好的事,当别人意识到你“不同”的时候,不仅不会怀疑你的能力,还会给你夸赞,但就是不愿接纳你。

经过这么一些事,很多人的“不适感”变得更浓,当某天老板再次邀请你当助理,你也许就不想做一个“称职”的助理了。

举个例子:我求朋友帮我一个忙,他每次都找理由推脱,等我熬过所有难关,他突然主动跑来帮忙,这时候我是不会理睬他的。

而这个“他”,就是与世界格格不入的人。

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反感别人脸上的“面具”,“生活技巧”,“游戏规则”,看到却学不会,对其不屑,也适应不了,什么也不想争,什么也无所谓,一听说合作,就想逃跑,一听说单人项目,马上就有了热情。

一个两人田径比赛,你有必胜的把握,但当你得知冠军的奖品是一张“面具”,你可能就没有多大兴趣夺冠了。

与世界格格不入的人,很容易体会到这种感觉:尽管自己是一只甲虫,却仍然有信心做好很多事,可惜甲虫就是甲虫,人撇嘴是可爱,甲虫撇嘴是吸血。

一旦你觉得自己与世界格格不入,就已经没有多少热情去做好很多事情,一旦你做不好很多事情,就已经没剩多少热情了。

03.神经官能症

《变形记》的作者卡夫卡,他有一个非常强悍的父亲,而且对他非常粗暴,所以从他童年开始,就常常处于紧张恐惧的状态之中,这次童年阴影给他造成的心灵创伤,导致他患上了比较严重的神经官能症。

所以,他觉得自己跟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对这个世界充满了警惕和不安。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是顺利的,可能有些美好回忆,也可能有糟糕的回忆,心理学家认为,人在早年经受的痛苦会形成心理阴影,你已经成长,有些痛苦却不会淡忘,你觉得已经忘记,但它却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提醒它的存在。

其中,神经官能症最明显的表现就是:

不信任感

早年有过背叛或者欺骗经历的人,成年后会认为别人接近自己就是为了伤害和利用自己。

尽管是在最亲密的爱情关系中,自己也会盯着消极的地方,把注意力都放在背叛和欺骗的一面,对爱人都失去信赖,更不用说对别人了。

正因为这种不信任感,所以会产生离开的念头:先抛弃别人,就不会被别人抛弃。

亲密回避

受过长期忽视,自己的情感诉求和生理需求无法满足。

明明自己想要拥有一个亲密的人,但很多时候却故意推开对方,反正自己注定孤独。

正因为这种“假性疏远”,所以会觉得无依无靠:用表面的疏远来表达自己对爱的渴望。

羞耻感

在早年的生活中,自己在表达真实感受的时候,受到别人的嘲笑甚至羞辱。

长大后,这种羞耻感一直束缚自己,做什么都会丢脸,害怕出丑,觉得自己有缺陷,不配得到美好的感受。

正因为这种羞耻感,所以会产生“害怕出丑”的念头:每次表达真实感受的时候,别人都会嘲笑。

不得不说,神经官能症“拉长”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导致一个人与世界格格不入的“罪魁祸首”。

总而言之,为什么觉得与世界格格不入,原因就是:承认世界的完美,却不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并且有信心不去承认这种不完美。

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人,该走向何处?

知乎上有位网友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当年从小厂跳槽去了大厂,我是团队中年纪最小,经验最少,学历最低,收入最低,能力最差的人,大家都对我十分冷漠,因而自尊心和自信心饱受挫折,做事谨小慎微,最害怕出丑。

我本就是一个脸皮特薄的人,不擅于和人打交道,对别人不放心,害怕受到评价,害怕受到讽刺,害怕受到冷漠。

一天加班回家已是深夜,路上下着小雨,我看着高处窗户里透出来的暖黄色的灯光,眼泪流了下来……

我在想,如果因为自己是个“异类”,而始终无法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暖黄色的灯光,那么,是时候做出改变了,因为我真的也想要得到这一片暖黄色的灯光。

在经过一场激烈的内心斗争之后,我逼着自己厚起脸皮,主动和人说话,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不在乎别人的嘲讽,我变得非常自信和大胆,在这个过程中,我渐渐打破了身上和心上的那一层“膜”。

让我意外的是,后来的日子里,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周围的人都开始主动帮我的忙,关心着我,这时我才发现,原来他们并不是我想的那个样子。

他们真的很好,只是我用自卑在我们之间画了一条线,等跨过这条线之后,就会发现,人是多么美好,世界是多么美好,能融进这个世界里,感觉真是太好了!

实际上,日本学者平野嘉彦认为《变形记》中的“甲虫”太中性了,完全忽略了“臭虫”所带来的心理冲击力,因为甲虫本身就不招人喜欢,如果主人翁变成的不是甲虫,而是一只小猫小狗,或是花花草草,其家人的异化就不足以暴露出来。

与世界格格不入的人,大多数都把自己当成了这只“甲虫”,而“甲虫”本身就不招人喜欢,如果把自己当成一只小猫小狗,就不会吓到别人,也不会被吓到。

小猫小狗自然是可爱的,不会让人厌恶,那么,耐人寻味的问题就是:与世界格格不入的,到底是我们的肉体还是精神?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精神。

庄子在《德充符》中写到一则母猪的故事。

一群小猪在吮吸死去的母猪的乳汁,不一会又惊慌地抛弃母猪逃跑了。小猪爱它们的母亲,不是爱它的形体,而是爱形体里的精神。当母猪刚刚死去的时候,体内的乳汁仍然温热,因此小猪还在吮吸,当乳汁变冷,小猪才意识到母亲已经死去,于是纷纷逃窜。由此可见,精神是决定肉体最重要的因素。

而在《白蛇传》里,当白娘子变回白蛇时,许仙被吓死了,身为女子和身为白蛇,她的精神并没有变化,许仙为何认不出呢?

再来看《大话西游》,紫霞的灵魂被转移到猪八戒的身体里,至尊宝纵使知道,但仍然无法直视。

由此可见,精神一定是决定身体最重要的因素,但身体活动却是与世界交流的最直观有效的方式。

这也就可以解释:人们都知道精神重要,但在现实生活里,仍然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