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神经官能症属于中医胸痹、心悸、肝郁、不寐等范畴。系高级神经功能及神经内分泌调节机能失调导致的心血管功能紊乱,并兼有神经功能的其他症状。
临床症状主要有:心悸、胸痛、胸闷、气短、善叹息、乏力、手掌出汗、失眠等症状。一般并无器质性病变,但可与器质性心脏病同时存在,或在后者的基础上发生。本病症常与器质性心脏病的症状相混淆,常常误诊并影响对症治疗。不同个体的神经系统功能状态不同,对客观刺激的耐受程度也不同。同样环境或条件下,某些人较易发生神经功能失调,因而有易患神经官能症的倾向。精神因素在心脏神经官能症的发病上起重要作用,如焦虑、情绪激动、精神创伤或过度劳累均为常见诱因。也可由于患者缺乏对心脏病的认识,对某些生理性心血管功能改变或某些医学术语产生误解,或被错误的诊断为“心脏病”后,造成患者精神负担加重,紧张和焦虑而诱发本病。
病因病机:从中医的理论讲本病病机主要涉及虚实两方面,《丹溪心法·六郁》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气、血、阴、阳的亏虚,导致心脏气血亏虚,心神失养;实则多为肝郁气滞,瘀血阻络,饮邪上泛,以致心脉不畅,心神失宁。明代《医学正传》首先采用了“郁症”这一病症名称,《景岳全书·郁证》将情志之郁称为“因郁而病”,论述了怒郁、思郁、忧郁。
本病的形成常与心胆气虚、肝郁气滞、心脾两虚、心阳不振、水饮内停、心血瘀阻等因素有关。除心脏本身气血阴阳失调外,还和肝、胆、脾、胃、肾的功能失调有关,而情志因素如精神刺激、事不遂愿或恼怒忿恨等是主要的诱发因素。
常见类型有:一、气滞血瘀二、痰浊内阻三、心胆气虚四、心脾两虚五、心阴不足六、心阳不振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志刺激,注意劳逸结合,保证一定的休息和睡眠,避免外邪侵袭,注意饮食清淡。此外,本病治疗取效后,不宜立即停止治疗,否则容易引起复发,并加重患者的顾虑,甚至丧失信心,一般应维持治疗2~3月以上,后续可逐渐停药观察。
详情咨询了解更多
电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