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指脂质斑块在冠状动脉壁沉积,造成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引起心肌供血不足,产生心绞痛或心肌缺血坏死,甚至造成心源性猝死。冠心病的临床分型包括:稳定性心绞痛(劳力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原发性心脏骤停、隐性冠心病等。
冠心病患者面临着心血管功能障碍、呼吸功能障碍、全身运动耐力减退、代谢功能障碍、心理障碍等问题,其康复治疗主要适用于病情稳定的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分流术后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患者、稳定性心绞痛,心律失常患者、心脏移植术后等。
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功能评定,判断预后,有针对性地进行二级预防,矫正危险因素,阻止或逆转潜在发展的动脉粥样硬化过程,缓解心绞痛,减少再次心肌梗死或猝死的风险,辅助患者增强体力,提高生活质量,促使其在生理、心理、职业等方面都达到理想状态。
康复治疗分期Ⅰ期:住院期(3-7天)
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后(MI、心绞痛的发生、由于冠心病急诊住院、冠脉搭桥或冠脉介入手术,或第一次诊断为心衰)。
康复原则:
打破绝对卧床传统,适当活动,减少或消除绝对卧床休息带来的不利影响。
禁忌症:
不稳定性心绞痛,血液流动学不稳定,血压异常、严重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严重并发症,体温超过38℃,急性心肌炎,未控制糖尿病、血栓形成等。
康复治疗目标:
能够进行一般家庭活动而不出现心血管症状,低水平运动试验阴性,正常节奏连续行达米、上下1-2层楼无症状或体征。
康复治疗方法:
包括对患者的疾病状况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评估,控制危险因素;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康复教育,家属及陪护人员应从早期开始参与康复计划中;运动训练;个人生活活动、大小便处理;心理治疗。
运动训练:训练时心率增加在10-20次/分左右,应无不适症状。注意以下几点:心率增加10次/分,可进入下一步骤;10-20次/分,维持原级;20次/分,退返前一级。可进行床上、床边和床下活动,呼吸训练,坐位训练,以及适当的步行训练,上楼等。调整和监护。
作业治疗:改善日常活动能力,训练能量保存,加强自我反馈和监测,加强对身体外观变化的认识,监测心率、血压和皮肤温度。
对患者进行医学常识的教育和宣讲、心理康复等。出院前评估及治疗策略、发展趋势。
Ⅱ期:出院早期(5-6周)
从出院开始至病情稳定性完全确立约5-6周左右,介于急性与陈旧性心梗之间,即瘢痕形成的时间,瘢痕形成前有恶化的可能性,之后病情可长期处于稳定状态。
康复原则:
出院早期瘢痕尚未形成,进行较大强度运动的危险较大,在出院前运动试验基础上,确保安全前提下,按运动处方从低水平的体力训练开始,使体力恢复到病前水平。
适应证:
临床病情稳定,出院时心脏功能容量3METS。
康复治疗目标:
防止心脏功能衰退,保持和进一步改善出院时心脏功能水平,维持和巩固急性期康复效果,从日常生活自理逐步过渡到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逐步恢复一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避免危险因素的负面影响;心理得到恢复,克服“重病”和“残疾”心态。
康复治疗方法:
散步、医疗体操、太极拳、内养功、导引、家庭卫生、园艺活动或在邻近区域购物、作业治疗等。
运动训练:回家后的第1-2周内,保持出院前相同的运动水平和体力活动,即保持每日的步行和出院计划中的身体活动。确认无任何不适后,逐渐增加活动内容、延长活动时间、增加活动频率。正规康复训练包括散步、医疗体操、园艺活动等,活动强度在40%-50%最大心率,RPE不超过13-15。
作业治疗: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动态追踪,主动控制危险因素,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建立良好生活方式,逐渐改善日常活动能力,使其早日重返就业岗位。
此外还可通过家访和电话随访等方式帮助患者消除孤独和无安全感,指导患者自我帮助,减少焦虑、抑郁和再住院率。
Ⅲ期:稳定期(3个月-终生维持)
病情处于较长期的稳定状态,一般自急性心肌梗死、手术或介入治疗2-3个月开始,包括陈旧性心肌梗死、稳定性心绞痛、隐性冠心病,需长期维持运动训练和良好的生活方式,持之以恒。
康复原则:
个体化、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兴趣性、全面性。
禁忌症:
病情不稳定者;未控制的心力衰竭或急性心功能衰竭、严重左心功能障碍;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严重心律失常;不稳定型心绞痛、增剧型心绞痛、近期心梗后的非稳定期;严重的未控制的高血压(安静血压/mmHg);急性肺动脉栓塞或梗塞、肺水肿;全身急性炎症、发热、传染病和下肢功能障碍者;确诊或怀疑主动脉瘤、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血栓性脉管炎或心脏血栓、精神疾病发作期间或严重神经官能症。
康复目标:
巩固Ⅱ期康复成果,控制危险因素(高脂血症、高血糖、高血压、高凝状态、肥胖、戒烟限酒),改善或提高体力活动能力和心血管功能,恢复发病前的生活和工作,可在康复中心或社区进行。社区运动场所和社区心脏病组织有助于维持患者运动和行为的改变。
康复治疗方法:
运动训练可降低冠心病的易患因素,使外周组织产生适应性改变,也可对心脏本身产生直接作用,主要有心脏侧支循环形成、冠状动脉供血量提高和心肌内在收缩力的提高。
运动训练中有氧运动是核心,但应注意运动相关的三个危险因素:年龄、病情和运动强度。
运动训练
1、原则:
安全性、目的性、有效性、合理性、可行性。
2、目的:
改善心肺、代谢功能,减少高血压、冠心病等危害大的风险因素的影响。
3、方式:
多采用有氧运动,常用方式有步行、健身跑、游泳、骑自行车、划船、跳绳以及拳术等中国传统运动方式。
4、强度:
运动强度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强度指标包括:
(1)VO2max%:心电运动实验中直接或间接计算。
运动处方适宜强度范围:50%-70%VO2max。
70%VO2max,持续运动中乳酸不增高,血液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保持在较低水平。80%,对老年人和患者危险性增加。50%,达不到训练效果。
(2)心率:心率和运动强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易于检测,是国际通用方法。
Jungman法:
靶心率=()-年龄(岁)
缺点:未考虑原先心脏的功能状态
Karvonen法:
靶心率=(最大心率-安静心率)×(60%~80%)+安静心率
心电运动实验法:
按症状限制性心电运动实验中停止运动时最高心率的70%-85%。
缺点: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考虑药物的影响。
(3)代谢当量(METs):可用于指导日常生活活动,通过VO2max计算或由心电运动实验直接检测,或最大METs的60%-70%。
5、频率:
每周至少运动训练2-3次,1次训练效应维持时间为2-3天。但由于患者通常每次运动强度不足,提倡坚持每天运动为宜,或每周运动5次。
6、运动量:
运动量=强度*时间*频率。总运动量-0cal/周可达到训练效应。cal/周只能维持身体活动水平,不能提高运动能力;0cal/周则不增加训练效应。
7、训练方法:
(1)准备训练:逐渐增加运动强度的过程,可提高肌肉温度和心肺功能,减少肌肉损伤和心肌缺血。方式包括全身柔软体操、牵伸肌群练习、呼吸练习和慢跑等。运动时间10-20min,心率增加20次/min左右。
(2)持续训练法:包括快走、健身跑、骑自行车等,强度宜偏小,60%-75%VO2max,
完成运动后有劳累感,适用于健康人或经一定时间训练后的患者。
(3)间断训练法:运动中予以休息,缓解运动的应激刺激,运动时间:休息时间=1:1或1:1.5,强度可比持续训练法适当提高(75%-80%VO2max),但累计达到靶心率的时间不应小于10-15min。
(4)循环训练法:由一组不同运动方式组成,通常是大肌群、小肌群、动力性运动、静力性运动交替进行,同时提高有氧能力和无氧能力,强度同持续训练法,易于患者接受。
(5)循环-间断训练法:循环和间断训练相结合,有间断休息,运动靶强度同间断法。
(6)放松训练:运动后做一些轻松的整理、放松活动,保持良好静脉回流、维持一定心输出量,防止直立性低血压或诱发心血管意外。如体操、散步、自我按摩等,放松时间5-10min。
本期编辑:茱莉
长按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