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神经官能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神经症的那些事5焦虑家庭关系对新 [复制链接]

1#

作者:申晨煜编辑:漫语心理

神经症是神经官能症的简称,也有人称为精神神经症,是一系列的精神障碍疾病的统称。常见的精神神经症有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等。主要是由于患者受到不良的社会因素、不健康的素质和人格特性等原因引起,会导致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受累心脏、肠胃等地方,危害患者的心身健康。

漫语心理诚邀精神卫生科主治医师——申晨煜博士,开设《关于神经症的那些事》专栏科普相关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往期回顾:

关于神经症的那些事1——焦虑、疑病、强迫

关于神经症的那些事2——焦虑、疑病、抑郁

关于神经症的那些事3——焦虑、疑病、冥想

关于神经症的那些事4——焦虑、疑病、家庭关系

夫妻关系是每一个家庭的核心,如果这个关系被任何一种其他关系僭越,都会造成家庭问题。

一位女性来访者吐槽她丈夫,“他什么都听他妈妈的,只要是他妈说的,我们就必须遵照执行”,丈夫甚至不惜用“不听话就是不孝顺”的逻辑来指责自己,这让她感到痛苦不已。“妈宝男”就是母子关系超越了夫妻关系。

另一位女性来访者哭诉丈夫要跟她离婚,询问后才得知这么多年来丈夫一直在帮衬着娘家弟弟,利用自己关系帮忙找工作,弟弟结婚时帮忙出彩礼钱,但丈夫提出离婚让她难以接受。伏弟魔”就是妻子与弟弟的关系超越了夫妻关系。

这两种还是比较容易识别的,毕竟网上还流传着“嫁人不嫁妈宝男,娶妻不娶扶弟魔”的说法来提醒人们。还有下面一种在中国的家庭中更为普遍,但更加隐匿。

一个要中考的孩子感到压力很大,每次考试失利都会感觉对不起妈妈,在了解他的家庭后发现,他父母在谈恋爱和没孩子的时候感情和睦、如胶似漆,自从有了孩子,生活重心就转变为母子关系,妈妈会把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培养孩子身上,对丈夫关心减少甚至不闻不问。这就是“亲子关系”对“夫妻关系”的僭越。

曾奇峰曾形容说,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在有公婆、夫妻和孩子的“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

神经症患者往往内在都有一个严厉的超我,它时刻提醒患者要谨言慎行、遵守规范,但同时也会造成思维和行为的刻板僵化。

严厉超我的形成往往与童年的经历有关,他们通常在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未能得到不计回报的爱,比如父母过度要求学习成绩、严格限制玩耍时间,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有诸多禁忌。

他们可能有着不错的学习成绩、令人羡慕的工作和收入,但生活中他们内向、腼腆、羞于表达自己,甚至时刻受困于焦虑、强迫或抑郁。反倒是在那些自由生长的孩子身上,我们能观察到他们富有激情、勇于探索的一面。因为他们的超我是灵活的、富有弹性的。

森田治疗的核心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很多神经症患者无法理解何谓顺其自然,而有些虽可理解,但无法真正做到接纳自己。

首先需要明确“顺其自然”不等于“随心所欲”,比如焦虑患者认为顺其自然就是任由焦虑发展,不加控制地去接受,后果就是紧张、担心感愈加显著;疑病患者将“顺其自然”理解为不加节制地按照疑病观念行事,医院就诊,或反复在网上咨询,但患者对疾病的恐惧担心丝毫未见减轻;强迫患者对顺其自然的理解可能更加二元对立,对他们来说只有强迫与反强迫两个选择,不存在中间灰色地带。

而“为所当为”需要我们能够看到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焦虑者需要认识到自己的担心是过度的,疑病者需要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强迫者需要看清大多数事物的发展绝非仅仅是“非黑即白”的对立状态。

当然,对待神经症的种种表现,我们还需要学会一些“合理化”的方法,也就是要看到这些情绪对人生积极的一面。适度的焦虑有助于我们应对压力,提高人们的警觉感;恰当的疑病能够让我们在疾病早期就能识别、诊断,避免疾病恶化;轻度的强迫能让我们保持对完美的追求。如果能这么去想,我们对于焦虑、疑病、强迫的恐惧感就能消除一半,接纳起来就相对容易一些。

来自森田大叔的微笑

神经症患者的“思维灵活度”都有不同程度下降。

焦虑患者固着于Ta的担心,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会受到焦虑的干扰,并且无法集中注意力。疑病患者在害怕得病的道路上一去不返,每天的生活除了担心,就是去做各项检查,无法切入到正常生活的模式。强迫患者则常常陷入纠结,整日被无休止的、琐碎的事情干扰着,生活几近陷入停滞。

“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对他们来说几乎无可能性,生活中没有机智、敏锐可言,他们无法及时从困境中脱身出来,更多表现为一种粘滞、不灵活的思维模式,也恰恰是这个部分阻碍了他们。

打有记忆起,过年就一直是个大工程,奶奶家上上下下二十几口人,不论做饭、准备年货,哪一项都是大场面。三叔会提前把院子里清扫出来,小辈们用奶奶熬好的浆糊给每间房贴上春联。二叔每年提前半月就开始准备年货,鸡、带鱼、海参、鱿鱼、砂锅一样不少,每到年三十的下午杀鸡、炖排骨、包饺子,好不热闹。晚上八点准时看着春晚开始年夜饭。夜里十二点还会到村里的寺庙烧香,祈福新的一年诸事顺意!还有大年初一穿新衣新鞋也是保留项目。

小时候印象中,过年就是这些满满的仪式感,但中间大概有三四年的时间,自己对这些仪式感的东西竟心生厌烦,看着家人忙忙碌碌,自己却觉得没有什么意义,所以也没怎么参与。今年不知怎地,想要回家过年的想法很强烈,重新参与到贴对联、准备年夜饭的过程中,又体验到了小时候期盼过年的感觉。

现在想来,这种仪式感让生活变得丰富,可能多年后我能想起来的也是这些回忆吧。忘了谁说过一句:如果没有这种仪式感,人生只不过是干巴巴的沙漠而已。

有人提问:新型肺炎消息看多了,总觉得自己出现了被感染的症状,该怎么调整心态?

曾经写过的一篇关于疑病的内容——短期内增加某一信息的暴露,可能会增加疑病感。近一周以来几乎所有的社交媒体都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