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正规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第十八节心悸
心悸是以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表现的病证,又称“惊悸”“怔忡”。
心悸的发生常与体虚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药食不当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心,与胆→脾→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濡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西医学中,心悸多见于心脏神经官能症→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疾病中。
主症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
心虚胆怯:常因惊恐而发,兼见气短自汗,神倦乏力,少寐多梦。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心血不足:兼见头晕,失眠健忘,面色不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心阳不振:兼见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结代。
阴虚火旺:兼见心烦少寐,头晕目眩,五心烦热,耳鸣腰酸。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心血瘀阻:兼见胸闷不舒,胸痛时作,或唇甲青紫。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
水气凌心:兼见眩晕脘痞,形寒肢冷,或下肢浮肿,渴不欲饮,恶心吐涎,小便短少。苔白腻或白滑,脉弦细。
1.基本治疗
治法宁心定悸。取心→心包的背俞穴→募穴为主。
主穴心俞厥阴俞巨阙膻中神门内关
配穴心虚胆怯配胆俞→日月;心血不足配脾俞→足三里;心阳不振配至阳→关元;阴虚火旺配太溪→三阴交;心血瘀阻配膈俞;水气凌心配水分→阴陵泉。
方义心俞→厥阴俞→巨阙→膻中分别为心和心包的背俞穴→募穴,属俞募配穴法,可调心气以定悸,不论何种心悸皆可用之;神门为心之原穴,可宁心定悸;内关为心包经的络穴,功在宁心通络,安神定悸。
操作心俞→厥阴俞→巨阙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余穴均常规刺。除阴虚火旺外,可加灸。
2.其他治疗
(1)耳针取心→胆→脾→肾→交感→神门→皮质下→小肠。毫针刺法或压丸法。
(2)皮肤针取心俞→厥阴俞→巨阙→膻中。叩至局部出现红晕略有出血点为度。
(3)穴位注射取心俞→厥阴俞→内关→膻中。每次选用1~2穴,用生脉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等,常规穴位注射。
1.针灸治疗心悸有较好疗效。心悸可因多种疾病引起,在针灸治疗的同时应积极查找原发病,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2.在器质性心脏病出现心衰倾向时,应及时采用综合治疗措施,以免延误病情。
1.《针灸甲乙经·卷之九》:心憺憺而善惊恐,心悲,内关主之。
2.《针灸资生经·第四》:神门,主数噫恐悸不足;巨阙,主惊悸少气。
3.《针灸大全·卷之四》:心中虚惕→神思不安,取内关→百会→神门……心脏诸虚→怔忡→惊悸,取内关→阴郄→心俞→通里。
4.《针灸大成·卷五》:心内怔忡,心俞→内关→神门。
第十九节感冒
感冒是以鼻塞→流涕→恶寒发热→咳嗽→头痛→全身不适等为证的常见外感病证,又称“伤风”。全年均可发病,尤以冬→春两季多见。
感冒的发生常与起居失宜→过度疲劳等导致正气不足,或气候骤变→涉水冒雨等机体卫外功能难以适应,六淫→时行之邪侵袭人体而致病。以风邪为主因,每与当令之气(寒→热→暑湿)或非时之气(时行疫*)夹杂为患。本病病位在肺卫。基本病机为卫表失和,肺失宣肃。
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属本病范畴。
主症鼻塞→流涕→恶寒发热→咳嗽→头痛→周身酸楚不适。
风寒证:恶寒重,发热轻,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咽痒作咳,痰液清稀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风热证:发热重,恶寒轻,咽喉肿痛,鼻流浊涕,咳痰色*而黏,口渴。苔薄*,脉浮数。
暑湿证:身热,咳嗽痰黏,汗出不畅,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心烦口渴或渴不多饮,胸脘痞闷,泛恶,大便溏泻。苔薄*而腻,脉濡数。
1.基本治疗
治法祛风解表。取手太阴经→手阳明经→督脉穴为主。
主穴列缺合谷风池大椎外关
配穴风寒证配风门→肺俞;风热证配曲池→尺泽;暑湿证配足三里→中脘。素体气虚配足三里→气海;头痛配印堂→太阳;鼻塞流涕配迎香;咳嗽配肺俞→天突;咽喉肿痛配少商→商阳;全身酸痛配身柱。
方义本病病位在肺卫,太阴→阳明互为表里,故取手太阴→手阳明经列缺→合谷原络配穴以祛风解表;风池为治风要穴,取之既可疏散风邪,又可与列缺→合谷相配清利头目,宣肺利咽止咳;督脉主一身之阳气,温灸大椎可通阳散寒,刺络拔罐可清泻热邪;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阳维脉,“阳维为病苦寒热”,取之可通利三焦,疏风解表。
操作诸穴均宜浅刺。风寒证可加灸法;风热证大椎可行刺络拔罐。少商→商阳用点刺放血法。
2.其他治疗
(1)拔罐取大椎→风门→肺俞→身柱。每次选用2~3穴,留罐法,或背部膀胱经走罐法。
(2)三棱针取耳尖→尺泽→太阳→关冲。每次选用1~2穴,点刺出血。适用于风热证。
(3)耳针取肺→内鼻→气管→咽喉→额→三焦。每次选用2~3穴,毫针刺法,或压丸法。
(4)穴位贴敷取外关→大椎→风门→肺俞。生姜切片贴敷。用于风寒感冒。
1.针灸治疗感冒效果较好,若患者出现高热持续不退→咳嗽加剧等症时,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2.感冒与流脑→乙脑→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病的早期症状相似,应注意鉴别。
3.注意保持居室内空气流通。感冒流行期间可灸大椎→足三里等穴进行预防。
1.《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
2.《玉龙歌》:无汗伤寒泻复溜,汗多宜将合谷收。
3.《针灸聚英·卷四下》:伤寒汗不出风池,鱼际二间兼经渠。过经不解期门上,余热不尽先曲池。次及三里与合谷,二穴治之余热除。
4.《医宗金鉴·头部主病针灸要穴歌》:风池主治肺中寒,兼治偏正头疼痛。
第二十节咳嗽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患的主要症状之一。“咳”指有声无痰;“嗽”指有痰无声,临床一般多声痰并见,故并称咳嗽。
咳嗽的病因可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侵袭于肺;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累及于肺。本病病位在肺,基本病机是肺失宣降。
西医学中,咳嗽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部分支气管扩张→肺炎→肺结核→肺心病→肺癌等疾病中。
主症咳逆有声,或伴咳痰。若起病急骤,病程较短,伴肺卫表证者多为外感咳嗽;起病缓慢,反复发作,病程较长,伴肺→肝→脾等脏功能失调或虚损证者多为内伤咳嗽。
风寒束肺:兼见咽喉作痒,咳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涕,头痛,肢体酸楚,或恶寒发热,无汗。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犯肺:兼见痰黏稠或*,咳吐不爽,鼻流*涕,口干,咽喉肿痛,头胀痛,或恶风身热。舌尖红,苔薄*,脉浮数。
痰湿蕴肺:兼见痰多,质黏腻或稠厚成块,晨起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胸闷脘痞,呕恶纳呆。舌淡,苔白腻,脉濡滑。
肝火犯肺:兼见胸胁胀痛,目赤口苦,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红,苔薄*少津,脉弦数。
肺阴亏耗:干咳,咳声短促,痰少质黏,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身体日渐消瘦,神疲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
1.基本治疗
治法理肺止咳。取肺的背俞穴→募穴及手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外感:肺俞列缺合谷
内伤:肺俞中府太渊三阴交
配穴风寒束肺配风门→外关;风热犯肺配大椎→尺泽;痰湿蕴肺配丰隆;肝火犯肺配行间→鱼际;肺阴亏耗配膏肓。痰中带血配孔最。
方义咳嗽病位主要在肺,肺俞为肺气所注之处,位邻肺脏,可调理肺脏气机,使其清肃有权,该穴泻之宣肺→补之益肺,无论虚实及外感内伤的咳嗽,均可使用;列缺为手太阴经络穴,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两穴原络相配,表里相应,可疏风祛邪,宣肺止咳;中府为肺的募穴,与肺俞相配为俞募配穴法,可调肺止咳;太渊为肺之原穴,本脏真气所注,可肃理肺气;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可疏肝健脾,使肝脾共调,肺气肃降,痰清咳平。
操作针刺太渊注意避开桡动脉;肺俞→中府不可直刺→深刺,以免伤及内脏;其他腧穴常规操作。外感咳嗽针用泻法,肺俞可配闪罐,每日治疗1~2次;内伤咳嗽针用平补平泻或补法,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2.其他治疗
(1)皮肤针取项后→背部第1胸椎至第2腰椎两侧足太阳膀胱经→颈前喉结两侧足阳明胃经。外感咳嗽者叩至皮肤隐隐出血,每日1~2次;内伤咳嗽者叩至皮肤潮红,每日或隔日1次。
(2)拔罐取肺俞→风门→大椎→膻中→中府。常规拔罐。
(3)耳针取肺→脾→肝→气管→神门。每次选用2~3穴,毫针刺法,或压丸法。
(4)穴位贴敷取肺俞→中府→大椎→风门→膻中。用白芥子→苏子→葶苈子→干姜→细辛→五味子等分研末,用生姜汁调成膏状,贴敷穴位上,30~90分钟后去掉,局部红晕微痛为度。多用于内伤咳嗽。
1.针灸对本病发作期或初发期疗效较满意。若出现高热→咳吐脓痰→胸闷喘促气短等重症时,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2.内伤咳嗽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应坚持长期治疗。急性发作时宜标本兼顾;缓解期需从调整肺→脾→肝等脏功能入手,重在治本。
3.积极进行心肺功能锻炼,提高机体防病→抗病的能力。戒烟对本病的恢复有重要意义。
1.《备急千金翼方·卷二十七》:肝咳刺足太冲,心咳刺手神门,脾咳刺足太白,肺咳刺手太渊,肾咳刺足太溪。
2.《通玄指要赋》:咳嗽寒痰,列缺堪治。
3.《丹溪心法·咳嗽》:治嗽灸天突穴→肺俞穴,大泻肺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