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神经官能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健康心脏突然咯噔一下,是心脏病吗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看白癜风好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世界上威胁人类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据卫生部公布的医学统计资料报告,近年国人死亡人员中,心血管疾病导致死亡的比例约为40%,也就是说,平均每3个死亡人员中,就有1个人是死于心血管疾病。

不知道你是否有过前一秒还好好的,后一秒心脏便突然“咯噔”一下的经历呢?

这“咯噔”一下是什么引起的呢?是否是心脏病的前兆?

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突然“咯噔”一下

可能是心脏早搏

心脏突然“咯噔”一下,而且能够感觉到出来的症状,还可能会出现不适,一般根据这个症状可以大体的判断是由于早搏的原因导致的。

正常心脏的跳动是有规则的,每次心跳间隔时间基本相等。

如果心脏突然咯噔一下,可能是因为心脏还没有到间隔时间,就提前收缩了一下,让心脏过早的搏动。

心脏的正常搏动起源于窦房结,如果由心脏其它部位发出,则称之为早搏,按起源部位可分为窦性、房性、房室交接处性和室性四种,临床常见的为室性早搏、房室交界性早搏、房性早搏等。

早搏可偶发或频发,可以不规则或规则地在每一个或每几个正常搏动后发生,形成二联律、三联律等。

早搏是心脏病的前兆?

心脏早搏是不是心脏病,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分析。

其实早搏很多健康群体也有,不一定就是心脏病。

甚至很多人没有任何感觉,也可能在体检中发现早搏,有些少量早搏就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而已。

但本身有心脏病、高血压、扩张性心脏病或者有器质性心脏病的群体,如果心电图发现有早搏,又有心慌、气短、胸闷等不适症状,必须要治疗。

早搏可发生于正常人,但心脏神经官能症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更易发生,情绪激动,熬夜,精神紧张,疲劳,消化不良,过度吸烟,饮酒或喝浓茶等均可引起发作。

病理性原因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风湿性心脏病、病*性心肌炎等。

(1)功能性早搏

在中青年人中并不少见,大多数查不出病理性诱因,往往是在精神紧张,过度劳累,吸烟,酗酒,熬夜,喝浓茶,饮咖啡后引起的,一般出现在安静或临睡前,运动后早搏消失。

功能性早搏一般不影响身体健康,经过一段时间,这种早搏大多会不治而愈,故无须治疗,但平时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思想乐观,生活有规律,不暴食,勿过量饮酒,每天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2)病理性早搏

病理性早搏是指早搏的发生是与基础心脏病变相关的早搏。

通常临床可见:冠心病、心力衰竭、扩张型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甲亢性心脏病、二尖瓣脱垂等器质性心脏病变,另外服用洋地*药物中*时,也常出现早搏,以上情况均属于病理性早搏。

常见于下列情况:发生于老年人或儿童;运动后早搏次数显著增加;原来已确诊为心脏病患者;心电图检查除发现早搏外,往往还有其它异常心电图改变。

对于病理性早搏,应高度重视,医院作系统检查,明确病因和心律失常类型,在医生的指导下药物治疗。

如果出现严重的和频繁发作的早搏,特别是频发的多源性室搏,最好住院进行观察治疗。

心脏病有什么症状?

心血管疾病危害国人身体健康的第一杀手。

我们要了解其发病早期症状,才能做到早预防早治疗。

胸痛

胸痛是心脏病发作的常见症状,多见于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肥厚型心肌病、心肌炎、心包炎等,但并不是所有的心脏病患者都有胸痛症状。

由心脏病引起的胸痛主要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多为闷痛,活动后加重,也可出现烧灼样疼痛或咽部紧缩感。

心悸

心脏病的常见症状,可见于各种心脏疾病,严重的心悸伴有头晕、黑朦、意识丧失、胸痛、呼吸困难等血流动力学障碍。

呼吸急促

有些心脏病患者并不会发生胸闷和胸痛,但会有呼吸急促症状发生。

心脏病导致的呼吸困难常在运动后发生;发作时,呼吸急促经常会伴有胸闷,也会在胸部不适前发生。

四肢水肿

心脏病导致血液循环减少,减少肾脏血流量,进而减少水及盐分排出体外,从而导致四肢水肿。

此外,非心脏病如肾脏病、内分泌失调等亦可造成四肢水肿。

头晕/昏厥

心脏病发作可引起头昏和意识丧失,当心脏疾病导致头晕、眼前发黑、意识丧失时可能是合并了严重心脏病或脑血管疾病,需要高度重视,这是非常危险的情况。

护心有方

心脏如此重要,但又是如此脆弱。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保护心脏呢?

1.低盐、低热量、低脂肪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限制水分。

2.适当运动、控制体重,保持每周分钟,最好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

3.睡眠均衡,不过日夜颠倒夜生活,早睡早起。

4.定期健康检查,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和其他系统疾病。

5.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危险因素人群,医院的胸痛中心急救电话和绿色通道,一旦发现典型胸痛等症状,迅速就医。

6.不抽烟、不酗酒、避免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等。

7.保持生活愉快,避免过劳及情绪紧张,保持快乐心态、健康的人际关系和平衡的心理。

来源:科普中国、朱晓晓心电资讯、王振涛大夫

版权或知识产权归原创者所有。除非无法确认,“医院”都会标明作者及出处。本平台选用仅用于科普,不作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