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红瑜
来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郑承烈是非常典型的浙江老板。
很多人没听过他的名字,但大概率用过他的产品。
中国每年有4亿多双筷子,产自郑承烈的双枪。每年有1千多万片砧板,70多亿根牙签,产自郑承烈的双枪。
“24年来,我们这个企业从来没有出现业绩下滑、利润下滑。”
至今,双枪保持每年20%左右的增长,规模超过第二名到二十名加起来的总和。
一个贫苦人家的孩子,从小帮干农活砍柴插秧,曾患严重口吃,到今天干成了筷子、砧板行业的“隐形冠*”。
郑承烈过人之处,究竟在哪?双枪过人之处,究竟在哪?
专访双枪董事长、正和岛岛邻郑承烈3小时,我们发现了两个关键词:追求第一,保持平衡。
“我的生命,永远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郑承烈天生是个当老板的料,不当老板都不可能。
他本性想赢。“在我的生命中,永远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为了早起读书,5岁时,他便叫母亲每日清晨掀他被褥,挠胳肢窝痒醒自己。三年级才7岁的他,考到全县第一,领回5元奖金。
他幼时口吃厉害,寡言少语。高二的一个清晨,郑承烈终于能顺利讲话了,全家人还以为他的口吃突然好了。
其实是他嘴上不吭声,背地里咬牙练。
每逢下雨,他梗着脖子,眼瞅水滴从瓦片淌落成串。这个躲屋檐下的孩子,闭上眼睛,听那一阵“嗒嗒嗒嗒”,嘴里跟着落雨的节奏念: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雨下得越大,水滴落得越快,他便加速节奏,来回只练这一句。
多少个深夜,被褥里躺着一个好胜孩子,嘴里念念有词枕雨入睡。
后来,他觉得训练讲话治标不治本,还在读高一的他,翻烂了《论语》、《道德经》。
如同少年偶得武林秘籍,郑承烈说,“我的人生开始了一段完全不一样的路。”
也是那一年,他哭倒在荒山坟前。坟里葬着他的姐姐。
那时长姐得病没钱医治,只能唤来道士摇铃画符,几番折腾下来,没多久长姐撒手人寰。
他独自上山,一眼看见那个土包,如此潦草,再也忍不住,双膝一软,跪下恸哭。
长姐疼他护他,但他从没谢过宽慰过长姐一句。悔恨已来不及。
他长跪不起,对着姐姐亡灵,发了两个誓:
我一定要出人头地,改变家人的命运;从今往后有爱一定要大声表达。
他拍净身上泥下了山,没告诉任何人。
“一年天,我工作了天半”
从下山的那天起,他变了一个人。和家人说话更多了,读书更勤,但他最关心的就是,什么能挣大钱。
他冲着钱报考了建筑学校。“盖房子都是几千万几个亿,随便赚一点都很多”,后来他成了工地上干活最卖力的施工员。
“一年天,有一年,我工作了天半,只有半天时间,因为生病了没有办法上班。”
三年后,同一个工地6名施工员,只剩他一人。
公司应允他8万奖金,最后总经理发给他元,拍了拍他说:小郑你是公司奖金最高的人,你比我还多50块。
“靠在事业单位里的努力,根本完成不了我赚大钱的心愿。”他想通了,决定放手一搏。
他倒卖过香菇原料,开过食杂店、化妆品店、书店、服装店,后来迫于无奈,接手了哥哥手头上濒临倒闭的小筷子厂。
当时他做了市场调查,小商品市场产品五花八门,唯独筷子,每个摊位都是清一色竹小方筷,批发价5分5钱一双。
蓝海、刚需这些术语,还没出现。但直觉告诉他,这笔生意能做!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嗅到商机后,郑承烈毫不犹豫借了2万块钱,租厂房买设备。
“从创业的第一天我就清楚,为了让企业正常运转起来,我也得做竹小方筷,但是未来我一定要开发出市面上没有的产品。要做,就做行业第一,不然有什么意思?”
“不要老是盯着竞争对手,不要用旧眼光看过去”
在他眼里,第二名永远没有奖杯。
年12月10日,他倾尽所有,研发出12款工艺筷,生产了箱,运到义乌批发市场。
不曾想到,没有一个摊位愿意卖。
好不容易有个朱老板同意赊销,但老板妻子和母亲打死不同意,气急败坏地阻拦:“什么乱七八糟的筷子,花花绿绿的还这么贵,我们的筷子5、6分钱一双,你这个筷子要5、6毛钱一双,谁会要?”
郑承烈只能等朱老板的妻子和母亲都回家后,再次哀求朱老板试着卖一卖,并提出想在仓库里睡一夜。
朱老板眉毛一挑:你不至于连住宾馆的钱都没有吧?
郑承烈摩挲着筷子,瘪嘴苦笑:
真的想不到,我一年多的心血,最后竟是这样悲惨的结局。即便是赊销都没人要,甚至差点连货都卸不下来。我今晚想跟我的筷子告别一下,同时也想一想以后该怎么办。
老板看他失*落魄的模样,默许了。
第二天,郑承烈正式“告别”筷子后,坐上了最早的一班大巴去温州讨债。他担心朱老板还是不会把筷子摆出来卖,一下车就打电话过去确认。
没想到座机那头,朱老板按耐不住激动,“承烈你的筷子全部卖光了!8万多块钱!你马上过来拿,赶紧给我供应新的货源!”
“你可别寻我开心……”确认了数遍,郑承烈才敢相信这是真的。
从那时起,作为工艺筷先锋的双枪,连续6年保持着平均60%的增长率,高速发展。别人一个铜板*天下,他靠一双工艺筷挣市场。
看上去顺风顺水,实则暗潮汹涌,郑承烈总结了最要紧的一条:
“不要老盯着竞争对手,不要用旧眼光盯过去,我们最重要的是了解需求、创造市场!
你做的产品跟别人不一样,创造一个新的分类,第一天开始你就有可能成为第一。”
“我一辈子没有抽过烟,也没有给任何人递过一根烟”
赚到第一桶金后,郑承烈买了一辆一百二十多万的车。
那是年,这笔钱至少可以在杭州买五套房子,相当于个员工的工资。
他还花重金挂上车牌KH。“这最能够代表双枪,两双筷子,追求第一”
年,双枪公司年销售才只有七八千万,他却在杭州百丈镇花近一亿元,建起了五星级度假村标准的公司总部。“追求第一,对我而言,真的是与生俱来。”
房子郑承烈也想要最好的。“当时想着,要么不买,买就要买最好的。”
十几年来,他一直住在公司40多平方米的宿舍,两年前才住进自己参与设计的屋顶花园。
郑承烈永远都是这种态度,要么不做,做就要把事情做到极致、做到最好。
不可否认,本质的东西是贯穿在一个人骨子里的,郑承烈把住了。他永远要把旗子插在山头的制高点上。
“这个时代,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双枪的规模在行业里处于什么水平?超过了行业第二名到第二十名加起来的总和。
常有人看不惯郑承烈,说他太狂,尤其是他年轻时。
早年领导常常来参观,县里干部提心吊胆,最怕郑承烈不配合,“性格太过执拗,无法给这些大领导一个正常的待客之道。”
郑承烈也承认,自己性子很刚。他一辈子没有抽过烟,也没有给任何人递过一根烟。
他这人,正是时人所说,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
“我一直都是按照自己的风格来做事情,我也从来不会考虑去给任何一个外部关联者送礼。”
向权贵弯腰,被郑承烈视为“违背天道,违背天性”。
“谁会对谁笑啊?社会的底层人,见了权贵赔脸装笑。谁会给谁送礼?一贫如洗的人,给那些富得流油的人送礼。这就是违背天道,无法持久的。”
他也反思过,自己不懂圆滑,“短时间看,对企业发展造成了影响,甚至是一种障碍。”
“长远来说却是好事,我不依靠*府、不依靠关系,靠本事接轨市场。”
“价格低是劣势,不是优势”
早在双枪还没什么名气时,只要郑承烈上台演讲,“一定能成为场上获得掌声最多的人”。如今更甚,他对此有绝对自信。
“因为我非常尊重讲台,对讲台有敬畏心,我愿意花比任何同台发言者都多的时间、精力去准备。”
做筷子,亦是如此。
常有高层火急火燎,前来求援,“某小品牌打价格战,对双枪冲击很大。”
“价格低是劣势,不是优势。它既然是小品牌,说明规模很小。如果低价有效,为什么不是一个很有体量、很有规模的企业呢?”郑承烈反倒不慌。
别人打价格战,双枪却是提质提价。
高质高价,一直是双枪的经营思想,他走德国工业的路子。“如果说卖1块钱我没有钱挣,我就卖1块1好了。如果我的客户没有流失,那我这个企业还担心没有盈利吗?”
比如,一双合金筷,有哪些功夫?
双枪合金筷不发霉、不变形、耐高温,经得住任何消*碗柜的考验。
今年又引进了美国技术,加入抗菌成分,产品材料对于大肠杆菌和金*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高达99%。
郑承烈打包票,“越用越亮,只要你不丢掉,一辈子用一双筷子都够了。”
市场在哪里?不在低价,而在人心。
“我宁愿用20万的员工,也绝对不会用10万的员工”
话虽如此,但双枪筷子客单价却是同行数倍,用户凭什么为此买单?
郑承烈想得很透:“问题在于我们缺乏把好产品说好的能力。”
这个行业更像同行打群架,不是单打独斗。高度分散高度竞争。要成为真正的消费品牌,为时过早。现在还得靠渠道,急不得。
打低价低质的同行,很弱小,没有资金投入。筷子卖一双算一双,品质一般。
双枪,在超市里聘促销员,还投入货架做海报、花钱配合超市搞活动。“我的同行都相对弱小,实力不足,无法做到像我们一样对市场有那么广泛、那么持续的高投入。”
同行还在依赖手工,郑承烈花几千万改进生产线,投资上千万搞信息化。对手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同行派社招员工去和商超的采购人员谈判,没有经过系统化训练。
双枪派大学生、研究生,攻城略地。郑承烈说,自己的员工,哪里是谈判,那是去“教育这些采购”。
“我宁愿用20万的员工,也绝对不会用10万的员工。因为真正高薪的员工是免费的,他可以带给企业难以想象的价值。”
为了捞大鱼,他一年花半个月时间,在各大高校来回跑,搞招聘。“我们应该提高入职门槛,而不是降低薪资标准!”
一个CEO往讲台一站,比教授还敬业,天天宣讲,回到公司都是夜里12点之后。
所有新入职双枪的员工,带薪培训28天,一视同仁。规矩持续了十年之久。
去年的双枪十班,郑承烈仍然亲自上阵,每天在上面耗14个小时。“没有投入,怎么会有产出呢?”
“说老实话,现在我还能够找到很多同行。随着双枪运营效率越来越高,品牌知名度越来越大,未来要找到有一定竞争关系的同行,其实就非常不容易了。”
“企业没有秘密还能胜出,那才叫真本事”
郑承烈一生想赢,不过他坚决反对——竞争对手中心论。
“历史往往是小人物创造的。我们要感谢帮助我们的人,更要尊重那些可能伤害我们的人。”不是说他不警觉,他深知商战无情。
“1万个人帮助你,你未必会成功,但只要1个人想伤害你,你就可能性命不保。”
但人在江湖,什么叫真本事?
“只有这个企业没有秘密,大家对你知根知底,你还能胜出,那才叫真正有本事。”
他给同行开课,并在双枪立下行商规矩:
1.不挖同行墙角,不打探友商机密。
2.同行来参观,欢迎。同行来听课,欢迎。
3.专利拿来保护自己,但绝不限制友商跟进。
很多企业靠收割杂牌,壮大自己。郑承烈最不屑这套玩法。
“这个是我不愿意做的。我觉得你就是你、我就是我,这样最好了。每年20%左右的增长是我去创造出来的市场,而不是抢了别人的市场,多好啊。”
他管市场竞争叫相互切磋。
“对手就是企业的磨刀石,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当你失去竞争对手时,这个企业也无法获得发展。”
有人吹捧他,他不认。
他说,不是自己有多伟大,是因为懂得了生存法则。“整片山只有你一棵树,大风一来,没有人给你遮挡,早晚也得倒。”
别人推崇百年企业,他反对。看似抬杠,实则不然。
“如果比谁活得长,人类在乌龟的面前就是一个失败者。如果你这个企业已经无法给社会带来价值,干嘛需要活那么久呢?老而不死有什么好呢?”
大江大浪,大鱼涌出,郑承烈更愿意顺应天道。
“善待他人、善待同行、持续地推动行业的发展。就算某一天被别人超越了,我觉得只要能够让消费者享受到更好的产品、更好的服务,企业的使命就完成了,有什么不好呢?”
末了,求强之人,没忘记做个补充:
我这么说,并不是不希望双枪活年,我只想说活好当下,比活年更重要。
“当企业焦虑发展速度不够快,往往是他想早点死”
郑承烈一边要求企业保持20%的增长,另一边又拉了一条生死线:最好不要超过30%。
“我告诉你一个方法,每年增速可以提高多少……”每次听到旁人对他指手画脚,郑承烈都会拉下脸来。
“我就非常不爱听。”他直言,“当一个企业焦虑它的发展速度不够快,往往是他想早点死。”
停滞即倒退,速生即速死。
“太快增长,意味着我这个企业可能会畸形发展;太慢增长,意味着我在衰老。所以我要保持一个合理的度。”
搞经营,做管理,容易非黑即白。任正非曾说,人到中年,才懂得妥协,才懂得灰度,才懂得平衡。
“任何黑的、白的观点都是容易鼓动人心的,而我们真正需要的恰恰是灰色的观点,是在黑白之间寻求平衡。”
郑承烈看似处处矛盾,实则处处含藏收敛。
别人求名,郑承烈坚持实大于名。
“我虽然希望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双枪这个品牌,但我更想要循序渐进,我最怕的是一夜成名。”
他从来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反倒时常忧虑:“我能不能像别人想象当中的这么好。我怕被高估。”
当别的一把手为现金流发愁,郑承烈反而一身轻松。“不必为企业去烦恼。只要企业越来越有价值,即便无法从银行获得信贷,也可以向上下游供应链获得资金支持。真不行,出让点股权,钱不就来了么?”
每个创业者都把公司产品视如己出。郑承烈却说,“我们看重自己每一个产品,但不要跟这些产品有太深的感情。我们永远要想下一个产品,会比现在的产品更好。”
新冠疫情到来,很多企业资金缺乏,但双枪却在这两个月归还了四千多万元的贷款;很多企业减员减薪,双枪还在招人,并在3月1日对所有职员和管理者提薪10%左右。
待遇是为了留人,双枪人人有分红,电商部、商超部员工分享增值销售净利润的50%,其他销售部门员工分享部门净利润的20%。但他坚持:
“我们善待每一个员工,不等于我们依赖每一个员工。”
但无论规模多大,今天的双枪员工人数,都始终都希望控制在个人之内。
“放虎归山”,不把人才拘在手上。郑承烈反倒鼓励员工成为自己的供应商、经销商,“员工的公司,我们不持股、不干预,他们赚来的钱全归自己。”
“一来,有能力的员工始终跟公司有合作。二来,工作一定时间的员工能够离开,也可以保持公司员工的年轻化。”
正和岛问郑承烈,创业20余年,有没有刻骨铭心的惨败。他说,真没有。
过了一会,他说:
“好的管理,确实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事情,因为一切都在预知当中。只要我辛勤播种,我去招聘、我去培训,他们就会成为我最亲密的伙伴,因此有什么好担忧的呢?“
真理是最终的平衡。当一切平衡了,突然间,门打开了。
“我只是尊重天道,有什么值得去夸奖的呢?”
过早经受死亡之痛,自幼熟读《道德经》,郑承烈活成太极。
他在采访中脱口而出老子之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意思是,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保长久。
他嘲笑自己年龄“大了”,不再像原来那样锋芒毕露。如果现在有领导来,他都尽量会到大门口迎一迎。
但在双枪,无人谈论权威。“我们这个企业,历来都是上司服务下属的。”
出去办事情开谁的车?开领导的车。
谁来点菜?领导点菜。
谁来买单?领导买单。
“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五千字天书《道德经》,郑承烈吃透嚼尽,变成双枪的平衡之道:
“多的给少的,有的给没有的。”
他提到86岁的老母亲,“坐着的时候,她的背永远不会靠在椅子上,永远都是笔直的”。
到现在为止,老母亲种菜烧饭洗衣,不要别人插手。客人来来往往,都是其母在接待,行有余力乐善好施。
郑承烈说话做事,颇有遗传其母。
乡邻长辈想做点小生意,前来请教他,他都会抽空指点两句。直至今日,这个把企业干成全球隐形冠*的企业家,“家里地自己拖,衣服床单自己洗”。
他说:“我善待我的家人、我善待我的员工、我善待我的同行、供应商、客户。我不认为这有多高尚。
我只是尊重天道,有什么值得去夸奖的呢?”
排版
钟灵
审校
叶开甫轮值主编
叶正新
音频版正和岛来啦!
喜马拉雅联合正和岛为你打造私人商业内参,提供权威多元的商业资讯、商业案例及深度解读,帮你即时把握经济信号,预判未来大势,看懂时局。
超过期精心打磨挑选的内容
识别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