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防治专项援助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D%92%E5%B0%91%E5%B9%B4%E7%99%BD%E7%99%9C%E9%A3%8E%E9%98%B2%E6%B2%BB%E6%8F%B4%E5%8A%A9%E9%A1%B9%E7%9B%AE/22039760?fr=aladdin戴荣/供图
他笔下的患者故事也许很平淡,
但一定不普通,
他以叙事为径,
在常见的数据和术语病历之外,
另建一份充满细节观察和温情的“病历”。
可以这么说,
这是他写给病人的“礼物”,
也是写给自己的职业“反思”。
许医生是一名心血管科医生,他不是业内大咖,论文不多,课题也少,职称升到副主任医师恐怕再也升不上去了。然而,他在病人圈里有着极好的口碑,他的心脏神经官能症专病门诊足以用火爆来形容。他看病的时候非常亲和耐心,说话轻声软语,不会在患者开始说话十几秒后就打断他们,他还拥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身份,不仅能看病,更会看“心”。很多病人初诊后便成了他的“粉丝”。
疫情刚开始的那一年,他被派医院去业务支援,在停诊的半年里,经常会一些老病人打电话来问,“许医生啥辰光能回来呀?”
今年,又是一波汹涌的疫情。
那个晚上,许医生打来电话,诉说了最近在门诊中遇到了许多难以忘怀的病人。他说封城的影响太大了,感受到了许多患者群体已经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或应激反应,尤其是老年或弱势群体,但他们的心理压力并不单纯以情绪症状来体现的,而常以躯体疾病波动甚至恶化来呈现的。
图片源自网络
随即,他发来最近写的一个故事。
这个题为《她为何在急诊室整整坐了六天六夜》的故事,讲的是许医生在浦西封控的第三天门诊时的第位患者。这是一个农妇模样的中年妇女,推着输液架,手上挂着水,她说是来看胸痛的,再仔细问症状,语焉不详,就说是隐隐痛,有时也像针刺一样,白天好一些,晚上更明显。然而,一大叠检查记录结果都是好的,更让人奇怪的事她一天要做好几次核酸。她说家在浦东,一直回不了家,已经在急诊呆了6天了。医院里是怎么过的?医院给陪护家属的盒饭,晚上就睡在急诊的座椅上。
在回答为什么没家人陪伴时,她开始住啜泣,“老公不肯陪我去看病,说我没病找事,吵了一架。趁着浦东封控前,医院看病了,现在病也没看好,花了几千元,打电话给老公,还被他骂一顿。”
简单的对话以及格式化的情绪心理问诊后,医生基本清楚了农妇的病情,其实就是焦虑,并且目前上海疫情严格防控下焦虑加剧,出现头晕、头痛、头胀,以及胸痛、胸闷、气短等一系列的躯体化症状。由于急诊年轻医生缺乏“双心医学”知识,难以识别患者的焦虑症状,一个典型的焦虑患者被反复急诊留观,滞留在急诊室达6天之久。耐心解释后,患者郁结的坏情绪好了很多,倒是许医生担心她该怎么能够顺利回到浦东的家。
故事娓娓道来,文本属于非常典型的叙事医学,我深深地被他的直白、清晰的叙述方式所吸引,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追问他还有没有其他的故事。
“有啊,有啊!疫情之下的病人故事,我一口气写了8篇。”
于是,许医生一口气把这8个患者故事都发给了我。文字绵密,足足有多字。
在《没有高血压,为什么突然血压这么高?》中,一位69岁的女性患者,血压飙升,多次看急诊,最高血压曾高达/mmHg。但患者平时血压是正常,肾功能正常,已经服用很好的降药,怎么就控制不住血压呢?许医生觉得这血压高得蹊跷,详细询问病史,希望能找出关键问题所在。终于发现她最近睡眠不好的线索,一番抽丝剥茧,确定患者得的是“M“型高血压,就是精神心理因素相关的高血压。找到了血压陡高的“元凶”,接下来就是鼓励患者,血压波动是暂时的现象,只要情绪调节好,血压肯定会稳定下来。
图片源自网络
焦虑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常态了,尤其是防疫最吃紧的当下,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结束,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被隔离、被停业,不确定性消耗了我们大量的心理能量。媒体每天爆发的消息、病*可怕的负面暗示、严格的防疫管控,让很多人产生了紧张、悲观、孤独、疲惫、焦虑和抑郁。
许医生说,“当疾病、疫情来临之后,患者身心的种种体验极其敏锐、尖锐,承载了很多不确定性,难免会有一些害怕、焦虑甚至恐惧的情绪,我们在医治患者的同时,还应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