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神经官能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罗元恺临床惯用秘验方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的最新方法 http://pf.39.net/bdfyy/tslf/

罗元恺(—),中医妇科学家。广东省南海市人。出身于书香世家,其父以儒通医。幼承庭训,于年考入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并与同学组成克明医学研究会,出版《克明医刊》。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初期出任该校校长,医院院长及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年参与筹办广州中医学院,先后任金匮教研组、妇儿科教研组及妇产科教研室主任,副院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评议委员会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从医执教50余年,长于内科、儿科、妇科,尤精于妇科。创制的“促排卵汤”、“滋肾育胎丸”曾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乙等奖。为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主要著作有:《点注妇人规》、《罗元恺医著选》等,主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统编教材《中医儿科学》第一、第二版和《中医妇科学》第五版,《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妇科学》等。参加编写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妇科分册》。

1.盆腔炎惯用方

盆腔炎为妇科常见病之一,主要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官,包括子宫、输卵管、卵巢及盆腔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等因受病菌或病*的感染而引致的炎症。临床上可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3型。

(1)急性盆腔炎惯用方:临床常表现为下焦热*证,其证候为壮热,恶寒,下腹剧痛拒按,头痛,口干口苦,烦渴,有时自觉小腹灼热,肛门坠胀不适,小便*赤、尿频尿数、涩痛,大便秘结,带下增多且色*质稠而臭秽,舌红,苔*厚腻,脉弦数或滑数。治当清热解*,行气化瘀。处方组成:蒿蒲解*汤。青蒿(后下)12克,蒲公英30克,白薇、丹参各20克,丹皮13克,赤芍16克,*柏12克,桃仁15克,连翘20克,青皮、川楝子各10克。每日1~2剂,复渣再煎,多次分服。大便秘结不通者,加大*(后下)12克;恶心呕吐不欲食者,加鲜竹茹15克,藿香10克;小便刺痛者,加六一散20克;少腹痈结已成者,加败酱草30克,紫花地丁15克;如神昏谵语,四肢厥逆者,当急予紫雪丹或安宫牛*丸救治,或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抢救。

(2)慢性盆腔炎惯用方:临床常表现为气滞血瘀,经常下腹坠胀疼痛,或痛连腰骶,于月经前后加重,或劳累后痛甚。多伴有月经不调,带下增多,或痛经、不孕。妇检可见少腹包块,或组织增厚、压痛,有些还可发现输卵管阻塞或积液。舌色黯红,脉弦。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处方组成:丹芍活血行气汤。丹参20克,赤芍15克,丹皮10克,乌药15克,川楝子10克,桃仁15克,延胡索12克,败酱草30克,香附、当归各9克。每日1剂,复渣再煎,分2次服。体虚者,去桃仁,加何首乌15克,鸡血藤20克;偏于寒者,加小茴香10克,桂枝12克;瘀滞明显者,腹痛较剧,可加五灵脂12克;大便干结者,加生地25克;腹部包块明显者,加莪术、三棱各10克;小便短涩者,加车前草30克,生薏苡仁30克;输卵管阻塞者,加青皮10克,路路通、穿破石各15克或王不留行15克。

(3)亚急性盆腔炎惯用方:临床表现与急性者相似,但程度较轻,多有湿热交结的表现,如发热不甚高但缠绵难退,胸闷欲呕,大便不爽等。患此症者常有慢性盆腔炎病史。处方组成:在急性盆腔炎方基础上加去湿之药,以冬瓜仁、生薏苡仁各30克,车前子15克等加减出入其间。待邪热消退后,再按慢性盆腔炎继续巩固治疗之。

学习和运用体会

盆腔炎在中医属带下病,痛经或癥瘕范畴,在《济阴纲目·调经门》中有“经病疼痛”之名,也相类似。文中引用戴氏之言曰:“经水来而腹痛者,经水不来而腹亦痛者,皆血之不调故也。欲调其血,先调其气。”并引丹溪之言曰:“经水将来作痛者,血实也,一云气滞,四物加桃仁、香附、*连。”罗老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因素,一为正气之虚;二为外邪入侵。邪*蕴蓄于下焦,壅遏气机,以致气滞血瘀,阻滞胞络、胞脉《经云》“不通则痛”,故本病多有腹痛。若感受湿邪,或寒邪凝滞经脉,使湿浊内生,则可致水湿流注于阴窍,带下增多。若邪*炽盛,壅结于胞络,可酿成痈肿,以致憎寒壮热,下腹剧痛,甚至神昏谵语而成危候。若邪*弥漫,累及大小肠者,可致壮热腹满,大便秘结,形成腑实之证。本病在临床上以慢性者为多见,往往迁延日久,反复发作,罗老治疗此症,总以活血化瘀行气为主,辨证以施治;对于急性或亚急性发作者,多以清热解*驱邪为先;慢性者则以行气活血或温经通络为法。另外,罗老主张,对于盆腔炎的中医治疗不能拘泥于西医理论而固执成方定法,必须因证因人,灵活施治,方能显效,取效之后,更要加以巩固,以免病情反复。

2.乳癖惯用方

乳癖相当于西医所称之乳腺囊性增生病或乳腺纤维瘤。前者多发生于中年妇女,后者每发生于青年妇女,生于单侧或双侧乳房,于乳房之外侧或内侧可扪到一个或多个大小不等之结节或肿块,往往在月经前较为明显及胀痛,月经来潮后则减轻,大多数可活动,边缘清楚或不清楚,时间迁延日久,少数患者有向恶性病变转化之可能,故宜及早调治。罗老治疗此症时,常以舒肝解郁行气散结为主,佐以活血健脾调经之方。处方组成:逍遥散加减。柴胡9克,当归10克,白芍20克,桃仁15克,青皮、郁金各10克,海藻15克,生牡蛎25克,丹参20克,荔枝核15克(打碎),生薏苡仁、麦芽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连服3个月。

学习和运用体会

乳癖亦称乳核或乳栗,病名见于《中藏经》,或称“奶脾”、“奶积”。多由思虑伤脾,郁怒伤肝,以致气滞痰凝而成。《中国医学大辞典》云:“乳癖即乳核,此由肝、脾二经气郁而成,结核于乳房内,小者如梅,大者如李,按之坚硬,不移不动,核随喜怒消长,时时隐痛或不痛,皮色如常,形势虽小,不可轻忽,若耽延日久不消,轻则成乳劳,重则成乳岩,慎之慎之!”因乳房为足阳明胃经所属,乳头为足厥阴肝经所属,故中医认为本病与肝、脾二经有密切关系,若不知调养或情志失调,则脾失健运,肝郁气结,或寒痰凝结,以致乳房结节胀痛,经前由于冲脉充盛而未下泄,阳明为多气多血之腑,经脉未行,可横逆而上,故经前胀痛明显,结节增大,及月经来潮,血脉下行,气血得以疏泄,则乳房胀痛及结节减轻或消失。罗氏根据上述原则,常采用逍遥散加减治疗。方中柴胡、白芍具有舒肝之效,青皮、郁金功能行气解郁,丹参、桃仁、当归功能活血化瘀,增加海藻、牡蛎、荔枝核(打碎)以散结软坚,麦芽、薏苡仁有消导作用。全方合用,共奏散结软坚、行气消胀之效。此方经罗氏临床实践证明,用之屡获良效。如其曾收治一未婚女子,于半年前发现左侧乳房部位有一肿块,后经罗氏用此方调治,连服两个月,病情即告消失。

3.更年期综合征惯用方

更年期综合征是指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分泌减少而引起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在中医称之为绝经期,此时肾气渐衰,天癸渐竭,生殖能力逐渐消失,是生理上的一个变化时期,多发生在女性45岁以后。罗老将其分为3型。

(1)肝肾阴虚型:临床常见为身面突然烘热,发无定时,时作时休,汗多,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口干不渴,腰膝酸软,月经周期紊乱,先后多少不定,或数月一潮,或十多天又至,量少或多,或淋漓不断,阴道干涩,或烦躁易怒,或抑郁不解,心悸失眠。舌尖边稍红,少苔,脉弦细或弦细略数,重按无力。治当滋养肝肾,佐以重镇安神之药。处方组成:左归饮合二至丸加减。干地*、山茱萸、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子各15克,怀山药25克,龟板30克(先煎),白茯苓20克,淫羊藿6克,珍珠层粉3克(开水送服),生甘草3克。心情抑郁者,加郁金、佛手各10克,白芍15克;失眠严重者,加酸枣仁15克,夜交藤20克;烘热、烦躁明显者,去珍珠层粉,加珍珠母30克(先煎);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者,加地骨皮、小环钗各15克;腰膝酸软甚者,加怀牛膝20克;月经淋漓不止者,加益母草30克,川断15克;头目眩晕明显者,加何首乌30克;血脂偏高者,加山楂肉13克,五味子10克;血压偏高,头痛头晕者,加莲子心10克,怀牛膝15克。

(2)脾肾阳虚型:临床常见为畏寒怕冷,或面目下肢虚浮,手指肿胀,精神不振,体倦乏力,心悸怔仲,欲寐,面色晦黯,月经失调而量多,带下清稀,下腹冷痛,腰膝酸疼,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夜尿多,舌淡胖,脉沉弱迟缓。治宜健脾温肾,佐以补气。处方组成:右归丸合四君子汤。熟地、山茱萸、菟丝子各15克,怀山药25克,鹿角胶或霜12克,杜仲20克,熟附子6克(先煎)或补骨脂15克,当归9克,肉桂心3克另焗加盐少许和药服,白术15克,*参、白茯苓各20克,炙甘草6克。若月经过多者,在经期宜去当归、肉桂,加川断15克,何首乌30克;便溏者,去熟地;夜尿频数者,加覆盆子15克。

(3)心肾不交型:临床常见为情绪低落,焦虑多疑,或悲伤欲哭,忧郁寡欢,健忘,失眠,梦多,心悸,惊悸不安,舌尖红,少苔,脉细数。此为心肾不交所致,治宜滋养肾阴,宁心安神。处方组成:百合地*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百合15克,干地*20克,小麦30克(先煎),生龙齿30克,白芍15克,淫羊藿6~10克,大枣10枚,炙甘草6克。失眠明显者,加酸枣仁15克,五味子10克;烦热不得卧,口干苦者,去淫羊藿,加麦冬12克;情志失常者,加石菖蒲10克,合欢花9克,磁石30克(先煎)。

学习和运用体会

在更年期,有些妇女由于禀赋的差异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容易在肾阴肾阳渐趋衰退之时,阴阳二气失去平衡,不能适应这个生理变化的过程而出现一系列非正常证候,这些不适症状不仅影响患者精神情绪,也妨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罗老认为,更年期综合征主要的表现形式为虚证,即使有实证出现,也是本虚标实,故其方中多为滋养之药。在治疗肝肾阴虚型的处方中,干地*、山茱萸、女贞子等以滋养肾、肝、脾三脏之阴,龟板以潜阳镇摄,白茯苓功能健脾安神,淫羊藿功能温养肾阳,此乃法于景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之义,更加入珍珠层粉以加强镇摄安神之功;在治疗脾肾阳虚型病症中,以右归丸温补肾阳,四君子汤健脾益气,两方合用,有相得益彰之效;在治疗心肾不交型中,以生地、百合兼养肺肾之阴,白芍、炙甘草、大枣以养血润燥,并能缓急之功,生龙齿功能镇治安神,佐以淫羊藿适量,亦取其阳中求阴之意也。

4.子宫肌瘤惯用方

子宫肌瘤属于中医癥瘕或月经过多的范畴,西医认为此病是由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肿瘤。常见的表现有子宫出血、疼痛、腹部包块、邻近器官的压迫症状、白带增多、贫血和心脏功能障碍等。一部分患者并无症状,常在妇科普查时才发现患有子宫肌瘤。子宫肌瘤为最常见的妇科良性肿瘤,多见于30~50岁,临床还表现为面色黯淡无华、脉象沉弦等特征。罗老治疗此症,积累了丰富的临症经验,认为此症的治疗宜分月经期与平时两个阶段处理,收效良好。

(1)平时服用方:莪术10克,生牡蛎(先煎)、生鳖甲(先煎)、荔枝核(打碎)各30克,橘核15克,五灵脂10克,海藻15克,何首乌30克,小茴香10克,乌药15克,菟丝子30克。

(2)月经期服用方:*参、制首乌、岗捻根各30克,川断15克,荔枝核(打碎)20克,生牡蛎30克(先煎),橘核15克,炒蒲*9克,白术15克,益母草30克,贯众20克,血余炭10克。

以上两方,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6个月。

学习和运用体会

关于本病的辨证,罗老认为,属实中有虚之证。从病的本质来说,由于子宫体内长有肿瘤,是癥瘕之一种,乃属实证;但由于长期月经出血过多,阴血耗损,往往形成贫血,则属虚象;从标本来说,癥瘕为病之本,出血过多是病之标。治法上应先控制其月经过多之标证,以减少耗损而巩固体质;进而消散其癥瘕以缓图其本病,唯癥瘕之消散,不能强攻,只可缓图,治则必须攻补兼施,并宜按月经周期有规律地进行;临症时还需注意到先后缓急,以随机用药也。观此两方,都以荔枝核和橘核作为各自君药。《本草纲目》记载,荔枝核性温味涩,治癥瘕气痛,妇人血气刺痛;橘核性苦味辛,治小肠及阴核肿痛。古书所言之疝气,有人认为可能包括子宫肌瘤之类。治疗子宫肌瘤需要服药的时间较长,需要患者及家人的极大耐心。

5.胃脘痛惯用方

(1)肝胃不和惯用方:症见胸闷,胃脘胀痛、攻窜不定,不适感可连及胁肋背后,嗳气或吐酸水,或口苦,饮食减少,善太息,情志因素影响时疼痛或加剧。舌边较红,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细滑或弦滑略数。本证可见于溃疡病、各种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如有潜出血现象者,宜佐以生肌化瘀止血之品。处方组成: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醋炒)、炒枳壳各6克,白芍15克,香附、川芎各6克,炙甘草5克,陈皮3克。气滞血瘀,痛处固定,刺痛明显,大便溏黑,舌质紫黯者,加炒五灵脂9克,炒蒲*6克,田七粉末(吞服),每次1.5克,每日3次;气郁化火导致嘈杂吐酸,口苦苔*者,去川芎,加炒栀子10克,川连5克,乌贼骨末3克(吞服),或另服左金丸或金铃子散;肝气郁滞严重,腹胀明显者,加佛手9克,素馨花6克(后下),延胡索12克。

(2)脾胃虚寒证惯用方:症见胃部时时隐痛,发作时轻时重,天凉时疼痛明显,进适量热食后疼痛可缓解,但多食则胀痛明显;经常吐清涎,嗳气,脘腹部有寒凉感,怕冷,乏力,四肢不温,呈贫血体征,大便稀溏,舌淡红或伴有齿印,苔白,脉细弱。本证型可见于各种慢性胃炎以及久病溃疡者。治当温胃益气建中。处方组成:*芪建中汤合理中丸加减。*芪20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大枣10枚,桂枝10克,生姜6克,饴糖适量(送服理中丸1枚)。寒饮内聚,呕吐清水,腹中辘辘有水声,舌苔白滑,脉沉弦者,去饴糖,加吴茱萸3克,法半夏15克,茯苓20克,并可嚼服桂附理中丸1枚;中气虚滞,腹胀食少脘闷者,加广木香5克(后下),春砂仁3克(去壳,研碎,后下)。

(3)气滞血瘀证惯用方:症见胃脘痛如针刺或刀割,痛处固定,嗳气,或吐血,或大便溏黑如酱油。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弦涩。本证型多见于溃疡病或慢性肥厚性胃炎。治当活血化瘀,止血止痛。处方组成:失笑散合金铃子散。炒五灵脂9克,蒲*6克(生、炒各半),金铃子9克,延胡索12克,乌贼骨末3克(每日2~3次)。有灼热感者,加白芍、麦冬、旱莲草各15克;胃气不足者,加甘草6克,*参15克;出血明显者,加白及9克,紫珠草30克(马鞭草科,紫珠属),黑栀子10克,冷服,并吞服田七末3克,或云南白药0.3~0.5克;嗳气频频者,加佛手9克,白豆蔻3克(后下),法半夏12克。

(4)胃热熏蒸证惯用方:症见胃脘疼痛而有灼热感,渴饮,但多饮则呕吐,口干口苦,或口腔糜烂,烦躁不安,大便干结或便溏,小便*赤,舌红苔*或*腻。治宜清热和胃止痛。处方组成:济生橘皮竹茹汤加减。橘皮6克,麦冬15克,鲜竹茹12克,枇杷叶10克,法半夏12克,太子参30克,生姜2片,甘草6克。疼痛明显者,加白芍15克,木香3克(后下);大便溏黑者,去生姜加白及10克,黑栀子12克;胃热明显者,去生姜,加*芩10克;大便秘结者,去生姜,加大*(后下)、枳实各10克。

(5)胃阴不足证惯用方:症见胃脘隐痛,烦躁不安,咽干口燥,但不思饮,食少,大便干结,舌苔少或无苔,脉细弦无力。治宜益胃养阴。处方组成:一贯煎合二至丸加减。北沙参、麦冬、地*各15克,枸杞子12克,川楝子9克,当归6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5克。疼痛明显者,加素馨花6克(后下),白芍15克,甘草6克;烦躁明显者,去当归,加石斛15克,珍珠母20克(先煎)。

(6)中气下陷证惯用方:症见脘腹部胀坠隐痛,食后或站久尤甚,卧下较舒适,一般无吐酸水或出血、黑便等现象,但人体消瘦,饮食减少,疲乏无力,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本证型多见于胃下垂病症。治当调补脾胃,益气升阳。处方组成:炙*芪30克,人参6克(*参20克),升麻3克,当归9克,橘皮5克,柴胡3克,土炒白术12克,炙甘草6克。有嗳气及腹胀坠明显者,加佛手9克,春砂仁3克(后下);有痰者,加法半夏10克;大便溏泄者,加茯苓15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中医对于胃肠病以主证命名;西医则以病灶变化命名。关于胃脘痛之病名,首见于《内经》。《内经·六元正纪大论》中云:“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隔咽不通,饮食不下。”《内经·至真要大论》云:“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内经·举痛论》也说:“寒气客于胃肠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内经·五常*大论》云:“风行于地,尘沙风扬,心痛,胃脘痛,厥逆,鬲不通,其主暴逆。”《诸病源候论·心腹相引痛候》云:“心腹相引痛者,足太阴之经与络俱虚,为寒冷邪气所乘故也。足太阴是脾之脉,属脾络胃,二脉惧虚,为邪所乘,正气与邪气交争,在于经则胃脘急痛。”罗老认为,治疗此病时,应采取中西医双重诊断,中医药治疗,则收效会较好。此外,对胃脘痛的患者应注意其是否会恶性变。同时要与胆道疾患、心绞痛等作出鉴别,以免影响疗效及延误病情。同时要注意平时饮食等生活小节,《内经》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即此之故也。

6.急性肝炎惯用方

急性肝炎病是临床常见传染性疾病,其最突出的症状为*疸,但也有些肝炎患者并不发*,而只是胁痛、疲乏、纳呆、肋下可扪及肿大的肝脏、血检肝功能不正常等。发作时会伴有发热恶寒,随即出现目*尿赤甚至全身皮肤*染,疲倦无力,厌食、恶心或呕吐,小便*赤如浓茶,烦躁,甚则谵妄、昏迷,这属肝昏迷的严重证候。临床还表现为大便干结或稀溏,舌苔*厚腻,脉滑数或缓滑。发热时则滑数,无热时则多为缓滑。治宜清热利湿。处方:茵陈蒿汤合栀子大*汤加减。绵茵陈30~45克,栀子15~20克,枳实12~15克,大豆*卷30~50克,茅根30~50克,溪*草3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用。大便泄泻者去枳实,加藿香10克,赤茯苓20克,大腹皮15克;大便秘结者,加大*12克(后下);口干渴者,加天花粉18克。神志昏迷者,加郁金12克,石菖蒲10克,羚羊角3克(先煎),或增服安宫牛*丸1枚。*疸退后,上方宜适当减量,并加入麦芽、谷芽各30克,怀山药25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0天。有效时,继续服用至*疸退尽为止。

学习和运用体会

急性肝炎古称*疸。《内经·平人气象论》云:“溺*赤,安卧者,*疸;食已如饥者,胃疸。……目*者曰*疸。”本病主要通过饮食、食具、日常生活接触、水源污染等传播。一旦发现患病时,宜及早治疗为好,以免转入慢性期。中医认为,此证多由湿热蕴郁,瘀积于里,因而发*。治宜清利湿热,使大小便通畅,*从小便去。另外,临症时要注意本病应与胆道梗塞的*疸和钩端螺旋体相区别。前者多发生于年龄较长者,临床常表现为右侧胸胁腹部疼痛明显,*疸逐渐加深,无传染接触史,血检除*疸指数增高外,肝功能一般正常。后者主要由于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水,从而使得病原体从皮肤进入人体而感染,常发生于夏秋季节,在我国南方各省较为常见,多发生于青壮年时期,发病急骤,初起有寒战壮热,头痛及腓肠肌疼痛明显,皮肤黏膜有出血点及发*,血检白细胞增高,血沉加快。

7.慢性肝炎惯用方

慢性肝炎多为无*疸型,唯面色较为晦黯无华,在往继发于*疸型肝炎之后,病程迁延,常有胁痛不适,疲乏倦怠,食欲不振,或腹胀恶心,或口苦口干,大便秘结或稀溏,小便色*;舌苔白或*或腻,脉弦细或弦滑或弦缓等。由于病程较长,体质各异,以及证型不同,治疗此病时,应辨证分型施治,一般以健脾和胃或养育肝阴为主,佐以舒肝利湿之药,但不宜过于苦寒攻伐。

(1)肝郁痰滞证惯用方:临床常表现为右胁刺痛或胀痛不适,或反射到左胁也牵引疼痛,胸闷嗳气,烦躁易怒,胃纳欠佳,大便干结或溏黑,舌色黯红,或舌边有瘀斑点,苔白微*,脉弦或弦涩,此肝气郁结导致有痛滞之证也,治宜舒肝解郁,活血行气化瘀。处方组成:柴胡9克,赤芍12克,丹皮10克,青皮6克,生地12克,地骨皮、丹参各15克,香附6克,神曲15克,炒栀子、郁金各10克,桃仁12克,白背叶根30克。

(2)肝脾两虚证惯用方:此症病程迁延日久,临床常表现为右胁时有隐痛,疲乏无力,头晕,食少纳呆,腹胀嗳气,便溏。舌淡胖,苔薄白,脉弦细。是为肝脾虚损之证,治宜养肝健脾。处方组成:女贞子12克,早莲草、*参各15克,白术12克,茯苓20克,甘草5克,陈皮3克,法半夏12克,何首乌20克,白芍12克。

(3)肝阴不足证惯用方:临床常表现为右胁疼痛,五心烦热,时有低烧,口干咽燥,头晕目眩,颧红,烦躁不宁,眠差梦多,易怒,大便干结,小便*。舌红少苔,脉弦细略数。此乃肝阴不足,虚火偏旺之证,治宜养育肝阴,添以凉血清热之剂。处方组成:麦门冬、北沙参各15克,干地*、女贞子各12克,枸杞子10克,川楝子9克,地骨皮、旱莲草各15克,太子参30克,白芍12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慢性肝病涉及面广,病变也较为复杂,从中医角度看,肝病的病因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外因多由感受湿热疫*之邪、饮食不节所致,内因多与素体虚弱、内伤不足有关。《内经·百病始生第六十六》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说明了正气盛衰与发病的密切关系。治疗此疾,严格依据中医理论,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灵活用药,认为辨证施治尤为重要,且不宜概用苦寒清热之药,故能屡获效验。

8.肝硬化惯用方

(1)肝经郁滞、脾失运化惯用方:临床常表现为胁肋隐痛,食欲不振,脘腹胀满,食后尤甚,嗳气,全身困乏无力,面色晦黯,小便量少或便溏,舌胖苔白微*腻,脉弦细,扪诊可于右肋下触及肝脏,质硬而有压痛,或脾脏亦肿大,皮肤可见有蜘蛛痣。此乃肝经气滞,脾失运化之早期肝硬化症,治宜疏肝理气,运脾化湿,佐以软坚之药。处方组成:胃苓汤加减。茯苓25克,厚朴9克,陈皮3克,猪苓、泽泻各15克,苍术6克,白术12克,桂枝10克,槟榔15克,鳖甲30克(先煎),鸡内金10克,生姜2片,大枣5枚。

(2)肝血瘀滞惯用方:临床常表现为右胁刺痛或两胁均痛,脘腹胀满,或腹部膨大硬实或有腹水,面色晦暗,或胸颈部有蜘蛛痣,或肢体有出血点,肋下可扪及较硬之肿块,或腹部可扪及脾脏肿大,大便秘结或溏黑,唇色紫黯,舌质黯红,边有瘀斑点,苔白微*而干,脉沉弦。此乃瘀血阻滞经络所致,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处方组成:血府逐瘀汤加减。生地*、赤芍各15克,红花10克,桃仁15克,川芎、当归尾各6克,牛膝15克,柴胡6克,枳壳10克,桔梗6克,丹参20克,槟榔15克,血竭末1.5克(冲服),甘草5克。

(3)肝肾阴虚证惯用方:临床常表现为低热不退,手足心烦热,焦躁,口干渴,纳差,腹胀甚或有腹水,或腹硬实而青脉暴露,尿少色*,或鼻衄、齿衄、肌衄,面色晦暗,颧红唇赤,肋下有痞块,舌质红绛,少苔或无苔而干,脉弦数。此为肝肾阴亏损之证,多见于肝硬化之中晚期,治宜滋养肝肾,佐以化瘀消癥。处方组成:三甲复脉汤加减。炙甘草6克,生地20克,白芍、麦冬各15克,生牡蛎(先煎)、鳖甲(先煎)、龟板(先煎)各30克,阿胶9克,玄参15克,丹参20克,桃仁15克。此外,亦可加服《金匮要略》之鳖甲煎丸(成药)。如有肝昏迷者,可另服安宫牛*丸(成药)。

学习和运用体会

肝硬化之病因,多半是由慢性肝炎日久失治演变而成,另外,长期嗜酒、营养不良或感染血吸虫病等也可能患上此症。此证之常见临床表现为面色无华而蜡*,不思饮食,腹胀,或有轻度腹水,大便稀溏,尿少而*,口舌干燥,皮肤可出现蜘蛛痣或皮下有出血点,甚或出现各种出血症,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大出血的危象。罗老认为,本病比较复杂,早期、晚期轻重不一,应分别辨证施治,根据不同证型,采取同病异治的方法区别对待。早期及轻度者可冀痊愈,晚期重症则往往预后不良。

9.先兆流产惯用方

先兆流产是指妊娠早期,胚胎刚开始从子宫壁分离的那段时间。先兆流产发生时,阴道少量出血,有时伴有轻微下腹痛、腰痛及下坠感,子宫与妊娠月份相符,宫口未开。临症时,先生常采用自拟药方温肾安胎汤治疗此疾,效果良好。处方组成:鹿角胶(烊冲)、狗脊各10克,仙茅6克,菟丝子、续断、杜仲、桑寄生各12克,莲蓬10克,仙鹤草、怀山药各15克。咳嗽者加前胡、瓜蒌皮各10克;大便秘结者加桑葚15克,首乌10克;恶心呕吐者加砂仁(打碎)4克,半夏10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先兆流产在祖国医学中属于“胎动不安”、“胎漏”的范畴,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受到历代中医医家的重视。传统的治疗方法,均是通过治疗母病来达到安胎的目的,然而这种疗法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在用药的偏颇上侧重于温肾,明显不同于一般的安胎方剂。其组方立法除了顾及绝大多数先兆流产患者肾虚因素之外,还考虑到胚胎纯阳之体的属性,正是这一息阳气,维持了胚胎生生不止的蓬勃之机。故温肾虽为养胎,实际上即为安胎。另还建议先兆流产患者,平时要绝对卧床休息(大小便需要起立除外),待阴道出血等症状完全消失一周后,方可起坐或离床做轻微的户内散步活动,否则极有可能再次发病。此方治疗先兆流产具有独特疗效。

10.以潮热出汗为主的更年期综合征惯用方

更年期综合征是妇科常见病,约85%的更年期妇女出现症状,其中有超过25%的妇女需要治疗,特别是在逐渐进入老年化的我国,将更为严重,在所有的症状中,又以潮热出汗最为突出,发生率为75%~85%。因此,消除这一症状,在临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处方组成:生龙骨、生牡蛎各20~30克,生龟板、生鳖甲各12克,怀牛膝、代赭石各15克,天门冬、玄参各12克,生白芍15克,浮小麦15~30克,白薇12克,生地12~15克。经量过多者加水牛角20克,生白芍12克;经期过长者加旱莲草30克,侧柏12克;月经先期者加地骨皮、青蒿、紫草各12克;心悸者加石菖蒲6克,远志、磁石各10克;失眠者加酸枣仁15~30克,五味子5克;耳鸣腰痛者加旱莲草15~30克,桑寄生15克;头晕胀痛者加珍珠母15~30克,钩藤12~20克;胸乳胀痛者加白蒺藜、佛手各10克;恶心口淡者加白豆蔻(冲)3克,佛手10克;口舌干燥者加川石斛12克,麦门冬12克。

学习与运用体会

祖国医学认为,女子以血为本,是为纯阴之体。临近更年时,天癸渐绝,阴血日亏,阴常不足,阳常有余,阴不敛阳,导致虚阳上浮,阴液为其所蒸逼,从而出现潮热出汗的症状。清末民初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镇肝熄风汤条下的“头目时常眩晕,或脑中时常作疼发热,或目胀耳鸣,或心中烦热,……或面色如醉”,此症状与所描述的非常相似。移用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此症,效果良好。方中龙骨甘涩性平,牡蛎味咸涩性凉,二药合用,具有平肝潜阳、收敛固涩、重镇安神的作用;龟板、鳖甲味咸性平,具有平肝息风、滋阴潜阳之功;其中牡蛎、龟板、鳖甲又谓之三甲,相辅相成,是历代沿用不衰的滋阴潜阳,平肝息风之圣药;天门冬、玄参、生地、生白芍性味寒凉,功能清热滋阴养液;白薇性寒,可退虚热;浮小麦性凉,除烦止汗;代赭石性平,重镇浮阳;怀牛膝性平,补肝肾,引药下行。全方合用,共奏滋阴潜阳、清热收敛之功。

11.眩晕症惯用方

(1)补中益气汤:本证特点是眩晕的发作常与体位有直接关系。在这一类型中,以低血压、脑贫血最为常见。典型症状是平卧如常人,坐起即眩晕恶心,无法支持,连进食、如厕等都无法坚持。罗老惯用补中益气汤:*芪18克,炙甘草、白术各9克,人参(去芦)6克,当归(酒焙干或晒干)3克,升麻、柴胡、橘皮(不去白)各6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从中医病理认识分析,本证绝不是肝阳上升之晕,相反是内清气不升而致。补中益气汤见于李东垣《脾胃论》,为治疗气虚证之惯用方剂。罗老临床运用此方治疗体位性眩晕,典型效者可1剂即起。不管是低血压或是脑贫血,还是其他的什么病症,凡是眩晕而具有起坐重平卧累这样特点的都有效果,对此类病症,罗老指出,用枸杞子、沙苑、女贞子之类柔肝养肝,反不如参芪升柴等药效好。

(2)仲景泽泻汤加味:本证大部属于西医所称的耳源性眩晕(梅尼埃病),病源来自内耳前庭,它的临床特点是天旋地转,《内经》所谓“脑转耳鸣”便是。典型的病例的确在脑转以外同时伴有耳鸣,但具有天旋地转眩晕的病人不一定都有耳鸣,闭目站立试验则大多数呈阳性反应。泽泻30~40克,白术、川牛膝、夏枯草各15克,磁石(打)60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在对本证的辨证治疗上,只需抓住它“脑转”的特点(恶心是各种眩晕症重时都有的伴发症,并无什么特异性)。不管有无耳鸣,都用仲景泽泻汤加味以治,但泽泻必须重用。

(3)养肝益肾佐补心肝阴不足性眩晕:这种眩晕,既无天旋地转的表现,又无明显体位变化影响,但与情绪变化和睡眠不足有关。这一类型的眩晕(正确地说是昏晕),罗老一般就用枸杞子、沙苑子、女贞子、决明子、制首乌、生地、五味子、酸枣仁、柏子仁等养肝益肾并佐补心的药品以治。

学习和运用体会

根据中医理论,肾为肝母,滋水可以涵木,心为肝子,子能令母实也。这种眩晕的治疗效果较慢,疗程亦要长些,原因是它来源于本身正元(肝阴)的不足。

12.梅核气惯用方

梅核气好发于中年女性,男性发病率很小。它的临床特点是自觉胸部憋闷,咽中有异物堵留不去,但对吞咽无妨碍,相反,食后异物感反可暂时缓解消失。此病预后良好,但它往往给人误以为咽头癌肿,食道钡检无异常。罗老惯用半夏厚朴汤结合温胆汤以治:陈皮、竹茹各30克,上两药先煎汤(多加些水),再用煎出液煮下药,枳壳6克,北沙参15克,桔梗6克,生半夏9克,苏叶10克,天冬12克,菟丝子10克。每日1剂,共2煎,分2次服。

学习和运用体会

《金匮要略》:“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西医把它列入神经官能症一类。本证中这种异物堵留感主要来源于喉头分泌的痰液黏着不去,饮食以后被食物擦去,所以就觉改善或竟消失了,稍后分泌又来,异物感亦殖之再起。所以张仲景用的半夏厚朴汤方,把重点放在化痰下气之上。但半夏厚朴汤,药虽对症,但药效并不理想,这可能与半夏的炮制过度有关。罗老主张用生半夏(即盐半夏)入煎,并常结合温胆汤并进。疗效虽然不能如鼓应桴,但服10余剂后,一般也就见效了。另外,罗老还介绍《医学大字典》记载的一个单方。这医院吴怀棠主任用过,疗效很好,具体方法是:取鲜梅子20只,盐浸7天,取出晾干(2天),每日睡前含1~2只,频频咽津,快的3天可解。

13.百日咳惯用方

本证痉挛期是病痛最重的阶段,咳呈发作性,多见于活动或哭闹等以后。发作时咳嗽连声不断,往往咳得面红唇紫眼突声嘶,咳声绝而气亦如断,移时始又引吭作一长吸气而还;咳稍久,易并发出血症(鼻血与肺血),因此咳时往往使人惨不忍睹。治疗用药,痉挛期病儿可用汤剂:百部、麦冬、南天烛子各10克(南天烛子即*色天烛子),蝉蜕、陈胆星各5克,甘草3克。煎2遍各分次内服。或两剂同煎,将头两煎药汁合并,加冰糖适量溶化,分6次2天服尽。痉挛期已过,但仍持续阵咳不已者可用粉剂:天竺*8克,南天烛子、桑白皮各3克,麻*(去节)2克,薄荷4克,陈皮8克,川贝10克,陈皮8克(以上是各药配合的比例),共为细末。3岁以下小儿每日5克,5岁以下小儿每日7克,7岁以下小儿每日8克,10岁以下小儿每日10克,10岁以上小儿每日12克,均用蜂蜜调拌,分3~4次服完。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病是一种小儿常见的传染病,属于中医顿咳的范畴。痉挛期病人服用上方汤剂一般5~7天可愈。临床效果非常好。

14.肺出血(咯血)惯用方

(1)气结血瘀证方:症见胸部痞闷或疼痛,在将咯血前尤明显,唇口舌质发绀,或红色较深,血量一般少而色深,最后多痰中带血,脉搏或涩或紧。治宜以行气化瘀为主。主用药物:三七、木香;佐用药物:咳多加杏仁、川贝、紫菀、北沙参等;便闭加大*、瓜蒌仁等;潮热甚加青蒿、鳖甲、阿胶等。

(2)气虚血脱证方:症见面色苍白,有时或泛起娇嫩红晕(不局限于两颧部),容易流汗,心悸气短,舌质不紫,脉搏虚大(芤),出血一般量多色淡。治宜以益气摄血为主。主用药物:*芪、*参;佐用药物:咳多加杏仁、川贝、紫菀、五味子等;面白甚加熟地、阿胶、当归、附子等;流汗喘促甚加人参、蛤蚧、熟地、五味子等(人参、蛤蚧尾宜等量研末吞服,每日共3克)。

(3)气迫血溢证方:症见气逆胸满,恼怒烦躁,面部表情紧张或潮红(即一阵红一阵白),脉搏弦数,舌质偏红,血出急骤并常量多色鲜。治宜以养血柔肝为主,佐以降气。主用药物:生地、赤芍、白芍、归身、阿胶、女贞子、枸杞子、代赭石、旋覆花等。佐用药物:胸满甚加川牛膝、三七、桃仁、童子尿等;口渴甚加天花粉、麦冬、知母等;身热面热焦灼甚加丹皮、玄参、栀子等。

(4)伤络动血症方:症见咳嗽剧烈,痰出不易,从而发生咯血者;或因偶然负重举重而引起咯血者。治宜以和络止血为主。主用药物:三七、桃仁、花蕊石、白及、阿胶等;佐用药物:因咳甚引起者,宜根据咳嗽性质,选用利肺止咳或消痰下气药物。因负重举重引起者,宜重用化瘀活血药品。

(5)血热妄行证方:症见头疼身热,面红耳赤(持续的),口干尿赤;脉滑舌红,出血一般量多色鲜。治宜以清热凉血为主。主用药物:鲜生地、丹皮、大蓟、小蓟、侧柏叶等。佐用药物:烦热重者加知母、石膏、焦栀子等;血量多者加大*、牛膝、三七、阿胶、墨旱莲等。

学习和运用体会

咯血的原因有三。一为气病及血(损气):气为血帅,气受损则帅血的功能不足,致使血不能循经而外溢。一为络伤及血(络损):负重剧咳,反伤肺络,肺络伤则血出。一为血液自病(血热):血分有热,则循环速而燔灼不易循经,不能循经,则血易从络脉中迸裂而出。治血的原则是宜降气行气,不宜偏于清气;宜行血活血,不宜偏于止血;宜柔肝养肝,不宜偏于伐肝。这里所举是治疗咯血症的大法,只要掌握住治血的三大原则,各型中均可适当加入止血、引血下行,以及其他对症治疗的药物。

15.冠心病惯用方

(1)行气补气用荆公妙香散:*芪、*参各10克,山药20克,茯苓、茯神、远志各10克,川贝、郁金各5克,桔梗3克,木香2.5克,朱砂2克,麝香0.5克(或川芎2克代),沉香1.5克。上药各为末,按照其比例混合研和,每日2次,每次3~5分,开水送服。适用于胸部痞闷有压重感,有时隐痛。气短虚浮,苔薄白舌偏淡或略暗,脉沉细者。

(2)化痰通络用济生涤痰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仙半夏3克,橘红1.5克,茯苓3克,甘草1克,竹茹、枳实、*参、石菖蒲各3克,薤白2克,全瓜蒌8克。每日1剂煎汤服。或为粗末研和,每包1两,每日1包煎服(后法暑期用,故剂量适当减少)。适用于临床症见胸部闷痛,头晕而时有痰液咯吐(不一定咳嗽),心悸气促,苔薄腻,脉软滑者。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一个“痛”字,根据“通则不痛”的原理,治疗原则,自然是一个“通”字,问题只是通什么,如何通而已。本病患者,都是一些年龄较大,体力活动较少的,除了病理变化以外,或多或少都有正虚因素夹杂,特别是气阴的不足。所以从治疗原则来说,应该是标本兼顾。所谓“标”就是“通”,“通”中又包括针对气滞的行气、针对痰阻的涤痰,针对血瘀的化瘀。所谓“本”,则主要指气阴虚而言,特别是气虚,因气滞痰阻血瘀三者与气虚都有一定的关系,行气涤痰化瘀药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亦有赖于气的推动,如果它并发了心房纤颤,则正虚问题就更突出了,在治疗上应须留意。

16.胆石症惯用方

(1)大*枳壳郁金方:生大*、枳壳、郁金、桂枝、白芍、片姜*、柴胡、茵陈、甘草。每剂1天,午晚饭前1小时各服一煎,服后临便多数有腹痛反应。本方适用于兼见大便闭结,2~3日一行,或虽日行而量少不畅,脘腹或有痞胀感,腰背或有牵紧样难受者。

(2)大*枳实桂枝方:生大*、枳实、川郁金、桂枝、白芍、片姜*、柴胡、*芩、甘草。本方适用于大便闭结现象更严重,并伴寒热(炎症)者。

(3)*芪枳壳白芍方:*芪、枳壳、郁金、官桂、白芍、片姜*、柴胡、茵陈、甘草、莪术、炒山楂。每剂煎两遍,午晚食前1小时服。或制成冲剂,浓缩成2包,食前1小时开水化服,个别服后有头晕反应。本方适用于体质较弱、大便又能运行者。

(4)火硝明矾内金方:火硝、明矾、鸡内金、青黛、猪胆汁10只。先将前4味研细末然后拌入胆汁烤干(或晒干),再研细并装胶囊,每个装0.5克。每日服3次,饭后移时(约3~5分钟)即服,每服2克(4个胶丸)。本方适用于结石体积在0.6厘米以上,一时胆囊管无法通过者。

(5)胆石丸一号:①郁金、片姜*、芦荟、生大*、枳壳共研细末。②柴胡、龙胆草、桂枝、白芍、炒栀子、茵陈。将②药煎汁浓缩后拌入①药粉内烤干再研细并压制成整片或装胶囊。每日服3次,每次5克,食前1小时半服下。适用于胆石症。

(6)胆石丸二号:①*芪、生山楂、茵陈、柴胡、枳壳、甘草、白芍、莪术、郁金、片姜*。煎汁浓缩。②郁金、片姜*、白芍、枳壳。研细末,与①药汁伴和烤(或晒)干,压成药片或装胶囊。每日服3次,每次5克,食前1小时半开水送服。

学习和运用体会

一般胆结石患者都会伴发慢性胆囊炎,不必另行处理;若急性胆囊炎胆管炎,可用胆石丸二号方煎服,一般也不必另作其他处理,严重时可加重清肝利胆之品,化脓性胆管炎引起休克的,则宜中西结合救治。伴发慢性胰腺炎的,可于对症方中酌加疏肝运脾之品;伴急性胰腺炎时,可另用中药清胰汤、大柴胡汤等治疗,亦可以胆石丸一号、胆石丸二号方酌情使用。手术残余结石的,为防止结石今后再增大不能外排,宜每半年服中药清理1次,每次约20天,以策安全。现在一般对结石病人禁食蛋*、肥肉等脂肪性食物,为的是怕进食脂肪后胆囊收缩排放胆汁时,结石随之外出阻塞管道,引发绞痛。罗老认为这是一种消极的办法,不但无助于胆石病的治疗,而且还能助长结石的形成和胆囊的萎缩。并认为对胆石病患者不宜长期禁食脂肪;至于容易引起绞痛问题,应当从食前用药设法解除其胆管痉挛入手,才是积极的治疗措施。

17.慢性腹泻(非特异性结肠炎)惯用方

(1)连理汤加味方:姜川连6~8克,*参10~15克,干姜6克,白术10克,甘草3克,酒大*5~9克,槟榔10~12克,藿梗10克,白芍20克。适用于大便溏而不畅,有黏液,腹痛者。

(2)四逆散加味方:柴胡8克,白芍25克,枳实9克,甘草5克,白术10克,防风8克,酒大*6克。适用于大便或闭或溏交替出现,干硬时上仍带黏液,且伴腹痛者。

(3)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附子6~8克,*参10~12克,白术10~12克,干姜6~8克(大便水分多改用姜炭),吴茱萸5克,五味子4克,益智仁9克,肉豆蔻9克。适用于大便时常溏泄,腹不痛虽痛亦轻者。如兼见体倦而伴体位性眩晕(平卧即不晕)的,加*芪12克,柴胡6克,升麻4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症若伴发胃脘痛的,在原有方药中加用*连6~8克(已用*连的稍加重剂量),吴茱萸4~6克,白芍12克,甘草3克,赤石脂30克。此病开始宜先服以上汤药65~80剂,然后改服丸药;有腹痛症的,用归药六君丸;痛轻或不痛的,服参苓白术丸,须连服数月才可。同时也可配合食疗:每日山药、芡实各15克,分早晚二次进服。疗程常随病程而定。一般一年左右的,全治程约需天;2~5年的,约需半年;6年以上的约需6~10个月不等。对于本病,罗老认为有一点非常重要,可以说是能否真正治愈这一疾病的关键,那就是向患者详细说明本病的演变规律,疗程至少持续半年以上,有时甚至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并告诉他们本病如不给予认真彻底的治疗,很可能就终身不得治愈,甚至个别可能最后恶化而致命。先交了底,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就定心了,即使遇到多次的反复,也会继续坚持下去。

18.惯用“三两半”水酒煎服治疗腰肌劳损

*芪、*参各30克,当归、怀牛膝、防风各15克(合重旧秤三两半,故名),*酒~克,先浸药半小时,然后再适当加水煎服,二煎加水而不再加酒。适用于腰肌劳损。本症是一种有发作性的慢性腰痛,它的特点是白天活动量大反而不痛或痛轻,夜间初睡下时也还可以,半夜以后,病即逐步加重,到天黎明时就非起床不可了。起床以后,活动一阵子,痛又缓解下来。

学习和运用体会

罗老在《浙江中医》上看到有人介绍用“三两半”方治本病,疗效颇好。因即按方试用(水煎),用后疗效不突出。后温州医学院中医科主任谷振声教授告诉要加*酒克一起煎服才行。之后即用*酒浸泡后加水煎服,这样做疗效明显提高,连续用了5人,都在5日后即完全缓解,的确是一个良方。于此可见,方药再好,煎服法不按要求也不能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仲景方如瓜蒌薤白白酒汤、炙甘草汤等也都用酒,用时如随便把酒略去,也就容易影响它的疗效,这是因为有些药物的有效成分只溶于酒,而不能溶于水的缘故。

19.土槿皮内服治慢性荨麻疹

荨麻疹俗名风疹块,有的地方也叫风湿疙瘩,是属于六淫中风引起的疾病,西医认为是一种过敏性疾患,对某些顽固的慢性荨麻疹难以治愈。罗老惯用方药:土槿皮5~6克,苦参片12克,蛇床子10克,地肤子12克,白鲜皮10克,蝉蜕6克,生地、赤芍各15克。水煎服。

学习和运用体会

不能内服的外用药物也不是绝对,先生一次偶然的机会打破了土槿皮不能入煎剂的禁区,在以后的临症中有意用它来内服治疗顽固的慢性荨麻疹,取得了良好疗效,只是剂量须比外用量大大减小(即5~6克)。服后一般第一天稍有欲吐感觉并大便增加1~2次,脘腹觉得不舒服,第二天以后即越来越不觉得有什么不舒服反应了,所以只要预先向患者作好交代,是没有问题的。

20.丹芍活血行气汤治疗盆腔炎

丹参、赤芍各15克,丹皮、川楝子、香附各9克,延胡索、桃仁泥、乌药各12克,败酱草30克,当归10克。水煎服,每日l剂,日服2次。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盆腔炎归属在经病疼痛范畴,临床来诊病人以慢性盆腔炎较多。此证多因气血不畅、气滞血瘀所致。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故方用丹参、赤芍、当归、桃仁养血活血,化瘀止痛;川楝子、延胡索、乌药、香附疏肝泻热,理气止痛;败酱草、丹皮清热凉血,解*镇痛。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本方主治慢性盆腔炎。患者经年累月下腹疼痛不止,经前或经行疼痛更明显,带下增多。加减:同时加用双柏散(医院方:大*、*柏、侧柏叶、泽兰等药组成,共研细末),外敷患处。或用大*、虎杖、蒲公英、丹参、枳壳,水煎取汁,保留灌肠。每日1次。临床屡用,内外合治,效果颇佳。

21.补肾种子方治疗女性不孕症

金樱子18~30克,菟丝子、*参、熟地各24克,桑寄生、首乌各30克,淫羊藿叶9克,枸杞子15克,砂仁3克(后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补肾,益气,补血。气血虚弱,久不生育。故方中*参、熟地滋补气血;金樱子、菟丝子、桑寄生、何首乌、枸杞子均为补肾填精之品,合而用之,其力更宏;砂仁行气宽中,健脾化湿,与上述补药相伍,可使补而不腻,宜于久服;淫羊藿叶温肾助阳,有雄激素样作用,能振奋肾气,促进生育功能的恢复。本方为峻补之剂,用于气血虚弱、久不生育的患者服用,效果颇佳。主治子宫发育不良,月经不调,或不排卵,不生育者。多年临床治疗观察,有效率可达85%以上,疗效尚属满意。

22.滋肾育胎丸治疗滑胎(习惯性流产)

菟丝子克,川续断、巴戟天、杜仲、鹿角霜、枸杞子、白术各90克,阿胶、*参各克,熟地克,无核大枣50克,砂仁15克。上药除熟地、阿胶、枸杞子、大枣肉外,各药共研细末;另将熟地、枸杞子反复熬煎,去渣,以液溶化阿胶,使之呈稀糊状;再另将大枣捣烂,将药末与药液及枣肉泥调匀,并加适量煮炼过的蜜糖,制成小丸,收贮备用。每日服3次,每次服6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补肾益脾,养血固冲。方中以滋补肾阴肾阳为主,佐以补气健脾养血。其中菟丝子为主药,性味辛甘平,入肝、肾二经。《名医别录》谓:“治男女虚冷,添精益髓,去腰痛膝冷,能补肾益精固胎。”*参健脾补气;鹿角霜补元阳、生精髓;配以巴戟天、杜仲、川断补肾固冲;枸杞子、熟地、阿胶养肝滋血;白术、大枣补气健脾;砂仁理气调中,全方肾、肝、脾、气血同治,以益冲任之本。本方曾通过动物实验证实,能改善卵巢子宫的血流,从而促进卵巢子宫的生长发育,促进卵巢*体的发育,并使子宫内膜腺体分泌增多。又经贵阳中医学院实验证实,菟丝子、川断有抗维生素E缺乏症的作用,而有利于孕卵的发育。主治习惯性流产、先兆流产或不孕症。治疗例,成功率达94.7%。

23.滋阴固气汤治疗崩漏

*参12克,*芪15克,白术9克,阿胶6克(烊化),续断9克,菟丝子15克,首乌12克,山茱萸、鹿角霜各15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滋阴,补气,摄血。方中以*参、*芪峻补气血;白术健脾益气;鹿角霜补虚助阳;首乌、菟丝子、山茱萸补益肝肾;阿胶养血止血;白芍敛阴和营;续断通调血脉;甘草调和诸药。全方以补气为主,气足可以摄血;以滋阴养血为辅,血充则肝能藏血,血归正经,何崩之有!主治崩漏。可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加减:出血多者,加棕炭、赤石脂、益母草,并重用参、芪。并艾灸隐白、大敦、三阴交,共收止血之效;血止后,加入枸杞子、补骨脂、巴戟天、淫羊藿、杜仲等品,以增强补肾之功。临床屡用,疗效甚佳。

24.理血通经汤治疗闭经

吴茱萸、赤芍各60克,三棱、莪术、红花、苏木、桃仁各30克,续断60克,益母草30克,*参、香附各45克。行气散瘀,活血通经,主治气滞血瘀所致闭经。症见月经数月不行,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小腹胀痛或拒按,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沉弦或沉涩。共研细末,每次服12克,用熟地30克,麦冬15克,煎汤送服,每日2次。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适用于治疗气滞血瘀闭经,一般服2料即来月经,至多用3料。因此,使用该方中病即可,不可恋其功而失之偏颇。气滞血瘀闭经,非血海无血也,可因气、因寒、因滞、因逆阻滞胞脉不畅血不得泻乃发闭经,实为血海满溢后欲泻不遂之实证。临床常见周期性腹痛、急躁、便秘、身重等症状,脉多现沉弦沉涩,舌质紫暗,苔*白腻或有瘀点、瘀斑等。本方以活血散瘀、行气通经为主要成分,甚为合拍。病例:姚某,32岁。自然流产4次并清宫4次,术后即发闭经8个月,并有周期性腰酸下坠感和小腹胀痛,伴有*色黏稠带下、大便秘结、舌质淡暗,脉象沉涩有力。观此病,因患者多次伤胎损及胞脉及肾经,又加之清宫手术外因打击复伤血海,致使气逆阻隔胞脉乃症见腰酸下坠,小腹胀痛,带下黏稠,乃为血海欲泻不得,脉络不畅之症。治当活血通络、理气调经。宗本方之义,改散剂为汤剂,处方:吴茱萸6克,赤芍12克,三棱、莪术各6克,红花、桃仁各10克,益母草15克,泽兰10克,水蛭3克,苏木10克,酒大*5克。服药2周后带下正常,腰痛下坠感逐渐减轻。在原方中去水蛭、酒大*加续断、菟丝子、蛇床子等品服至一个月,基础体温已有双相反应,但仍无经来潮,说明子宫内膜尚未恢复。加入当归、*参、制首乌、女贞子、枸杞子诸品后方有经血来潮,血量由少逐渐增多,腹腰坠痛亦消。

25.通管汤治疗输卵管阻塞

当归、熟地、赤芍、白芍、川芎、红花、生茜草、路路通、石菖蒲、皂角刺各9克,桃仁、海螵蛸、制香附、生薏苡仁各12克,败酱草、红藤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于经净后开始服用。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活血化滞,清障滞,通胞络。本病病机主要为瘀阻。根据《石室秘录》云:“任督之间,倘有癥瘕之证,则精不能施,因外有所障也。”由于癥瘕积聚,阻于脉络,以致精不得施,婚后无子。癥瘕之成,大都为血滞或血瘀。故本方首选用桃仁四物汤为基础,四物汤养血活血,加入桃仁、红花功专活血化瘀,以上6味药,皆入肝经,化瘀除滞;但活血必须行气,气机运行,以助活血。故用制香附、路路通、石菖蒲理气通络;加入皂角刺、薏苡仁以消积通障;方中生茜草、海螵蛸二药,即《素问·腹中论》的四乌贼骨——芦茹丸。原方治血枯经闭,芦茹即茜草,活血行瘀,海螵蛸性温以软坚散结,达消积通络之效。本病病期较长,大量攻破,易耗正气,故以并不峻烈之活血消积而不伤正气之药;同时,瘀久常易化热,加入败酱草、红藤清热凉血,散瘀通络。全方走肝肾血分缓消瘀积,可以久服。主治因盆腔炎症引起的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经输卵管造影明确诊断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