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神经官能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健康道医观念里,心主神明,脑只是工具 [复制链接]

1#

一、普通胃病会癌变吗?

答案是肯定的。

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对小毛病的不重视,往往会酿成大祸。许多慢性胃炎、久治不愈的溃疡,由于没有规范治疗,导致癌变的例子很多。

但是,胃黏膜上皮细胞癌变并非是由正常细胞一跃而变成癌细胞,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在多种致癌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个复杂过程。

在发展成恶性肿瘤之前,常经历多年的持续性的癌前变化,这些癌前变化统称为“胃癌前病变”。

A、什么是胃的癌前疾病?

它是一个临床概念,指的是患有这类胃病的病人发生胃癌的机会较多。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及胃息肉等是癌前状态,或称癌前疾病。

B、什么是胃的癌前病变?

癌前病变是一个细胞病理学概念,

是指一类具有细胞不典型性和分化异常的增生性病变。目前公认,胃黏膜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是胃癌前病变。

C、“胃癌前病变”一定发展为胃癌吗?

经随访胃黏膜有癌前病变的患者,胃癌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没有胃黏膜癌前病变的患者,但是并不是所有“胃癌前病变”的患者均发展成胃癌。

癌前病变只要规范治疗,定期复查,绝大多数都能安然无恙,相伴终生。

二、胃病的这些信号您有吗?

(注意,这只是普通胃病的信号)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我们发现胃病患者多表现为“痛、胀、呆、嗳、烧、苦、寐、泻、秘、瘦”十症,此十症可单独出现,也可几症同时出现。

1.痛。

胃痛是胃病患者最常见的一个症状,多见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神经官能症,胃粘膜脱垂,胃下垂,胰腺炎,胆囊炎及胆石症等疾病。

疼痛部位在上腹胃脘部,疼痛性质多为胀痛、隐痛,痛势一般不剧,与饮食关系密切,常伴有吞酸,嗳气,恶心呕吐等胃肠病症状。

上腹胃脘部暴痛,痛势较剧,痛处拒按,饥时痛减,纳后痛增,多属实证;

上腹胃脘部疼痛隐隐,痛处喜按,空腹痛甚,纳后痛减,多属虚证。

2.胀。

胃胀是指患者自觉胃脘撑胀,外观又有胀满的形态表现的一种病症,可同时伴有胃脘疼痛、恶心、呕吐、不能进食等表现。

关于胃胀的描述,最早见于《灵枢?胀论》篇,条文形象地描述了胃胀病的特点,“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扩胸胁,胀皮肤,故名曰胀。”

当胃、十二指肠存在炎症、反流、肿瘤或胃液、十二指肠液成分发生改变时,就会使胃的排空延缓,食物不断对胃壁产生压力;

同时,食物在胃内过度发酵后产生大量气体,使胃内压力进一步增高,因而就出现了上腹部的饱胀、压迫感,即胃胀。

3.呆。

即“纳呆”。顾名思义,即胃的受纳功能呆滞。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不想吃饭。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癌,都会出现纳呆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肝病初期也会产生纳呆,尤其是厌食油腻。这时就要及时发现问题,到医院消化科进行必要的检查,定期随访诊治。

此外,像肾脏病、甲状腺机能不足等内分泌疾病、痢疾、霍乱等感染症以及心脏病、脑肿瘤等,也都可能导致食欲不振。

4.嗳。

俗称“打饱嗝”、“嗝气”,是各种脾胃病的常见的症状之一,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功能性消化不良,多伴有嗳气症状。

中医认为,嗳气是胃气失和而上逆的一种表现,是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声响,声长而缓,与短促冲击有声的呃逆不同。

饱食之后,偶有嗳气,无其他兼症,不属病态,多可自愈。

5.烧。

即剑突或胸骨下的一种烧灼或发热感,同时伴有反酸的症状。多见于反流性食管炎、贲门炎,亦可见于幽门不全梗阻、消化性溃疡等疾病。主要是由于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内,刺激食管粘膜所致。

当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障碍或食管蠕动功能异常时,酸性的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内而产生烧心症状,多发生在饭后,卧位或前躬位。饱餐、饮酒和服用某些药物亦可诱发或促使烧心症状加重。

6.苦:

口干口苦症状:表现为口干而渴,但喝水不多,口苦以晨起明显,占50%。

7.不寐:

失眠不寐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严重妨碍着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

大部分脾胃病患者都有过因胃疼、胃胀、嗳气、烧心、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而引起的不易入睡,睡后易醒,睡眠不实,早醒等,甚至有些患者出现彻夜难眠,神经衰弱,记忆力差的症状,痛苦不堪。

而随着脾胃病的好转和治愈,睡眠也得到了相当大的改善。

8.泻。

即泄泻,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粘液。中医将大便溏薄者称为“泄”,下如水样者称为“泻”。

泄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多见,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可见于多种脾胃病,须从病史、症状、体征、常规化验特别是粪便检验中获得依据。许多病例通过仔细分析病史和上述检查的初步结果,往往可以得出正确诊断。

9.秘。

便秘是临床常见的复杂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主要是指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结、排便费力等,部分患者还伴有失眠、烦躁、多梦、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障碍。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及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便秘发病率有增高趋势。便秘在人群中的患病率高达27%。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老年患者多于青、壮年患者。

10.瘦:

身体消瘦,或者总是吃不胖,一般伴精神衰弱、面色不化、疲乏无力,严重者软弱无力、行走困难。

总之,如果您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发现您出现了以上一种或几种不适,请引起您的重视,这些都是脾胃病的“报警器”,提示您应该注意自己的饮食习惯和生活起居,医院就诊。

三、胃病防癌十五招

1、心情舒畅:

调查表明,家庭失睦、劳逸失调、精神紧张等,都会造成大脑皮层与内脏功能的失调,从而成为慢性胃炎的发病基础,这与中医“肝脾不和”、“肝胃不和”、“忧伤思虑则伤脾”是一致的。所以精神调养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平日要保持情绪乐观,心情开朗舒畅。

2、劳逸结合:

劳逸结合,历来为我国养生家所提倡。较轻的胃病病人是可以进行适当运动和劳动的,因为适量的运动可以是血脉流通,加强胃肠的运动功能,帮助食物消化。运动的形式以散步和打太极拳为好。但不可过劳,避免运动过量和大汗淋漓,跑步、打球等剧烈运动不适合于胃病患者。

对较重的胃病病人更要注意休息,尤其要注意适时的卧床休息。“脾宜静则磨”。

卧床休息状态下,大量血液汇集于消化器官,帮助胃肠正常而有节律地蠕动,充分消化食物、吸收营养。

如果胃病病人运动量过大,则血液流注于肢体、肌肉较多,胃肠等消化器官就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而处于相对缺血、缺氧状态,一则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二则不利于病情恢复。

对较重的胃病病人还是以饭后卧床休息一会为好,时间可为30分钟到一小时。卧床的姿势应以略微弯曲的侧卧,一般以右侧卧位为好:

一来可以减轻心脏负担;

二来胃通向十二指肠以及小肠通向大肠的口都是向右侧开,右侧卧有利于胃肠道内容物的顺利运行;

再者右侧卧时肝脏流经的血液多,对食物的消化、体内营养物质的代谢、药物的解*及肝脏组织本身的健康都有利。

当然,有胃食管反流或饭后卧床出现不适症状者,不可强求卧床,可于饭后静坐一会再活动。

戒除烟酒:

统计表明,每日吸烟20支以上的人,有40%会得胃窦炎;每日吸烟10支的人,20%~30%会得胃窦炎。而酒对胃黏膜的伤害比烟还大,长期每日喝烈性酒~毫升的人,胃窦炎发病率高达60%。因而戒除烟酒是十分有必要的。

、忌浓茶、咖啡、碳酸饮料:

茶和咖啡由于主要成分——咖啡因的作用,饮后使人精神振奋,消除睡意和疲倦,提高脑的活动能力,增进食欲,促进消化。但饮用过量、过脓也会产生弊端:

①饭前、饭后大量饮用,会冲淡胃液,影响消化。

②饮用过浓、过量,会使心跳加快,兴奋不安、失眠,影响胃病患者尤其合并有神经衰弱者休息和恢复体力。

③咖啡因能刺激胃酸分泌,有溃疡病的病人饮用能引起溃疡病加重,出现疼痛、出血,甚至有危险。

④茶中含有鞣酸,会与食物中的蛋白质、铁、维生素B1等结合,影响三者的吸收,严重者可引起贫血。

⑤由于鞣酸有收敛作用,喝茶能引起大便秘结。

胃病病人需要长期服药治疗,茶中的鞣酸可和药物结合而沉淀,会改变药性,阻碍吸收,影响药效。

、忌生冷、油腻:

忌食生冷的食物,如冷饮、生菜等;水果可以吃,但要根据个人体质和气候季节决定,水果宜榨汁加热喝,或蒸熟吃。一般胃病患者,鸡鸭鱼肉可以吃,提倡清炖,忌煎炸熏烤。

6、忌辛辣食物:

如:辣椒,生姜,生葱,生蒜;辣椒对胃黏膜损害较厉害,据动物实验观察,0.3g辣椒能促进大白鼠的血液循环,0.5g辣椒就会立即造成大白鼠胃黏膜大面积糜烂。有些人将大蒜当作胃肠道杀菌剂或防癌佳品,但生大蒜吃的过多也可造成急性胃黏膜的糜烂。

7、忌空腹喝牛奶,酸奶:

必须吃早餐,睡前不加餐。酸奶虽好,但不适合所有人,胃酸患者请尽量避免。

8、食物要软,避免坚硬。

提倡食用米粥,细面条,鸡蛋羹,易消化的蔬菜等;不宜食用玉米,花生米,硬米饭,烙饼,包子,饺子,粽子,月饼,汤圆,红薯,甜食,韭菜,芹菜,蒜苗,西红柿等。

9、不吃烫食、熏食;酱菜咸菜。

10、注意保暖:

胃紧贴腹壁,若腹部受寒,可反射性刺激胃及血管收缩,加重胃功能紊乱。在季节交替的冬春和秋冬之交,胃病患者更应该注意保暖。

11、饮食规律,饥饱有度,忌暴饮暴食,减少在外用餐时间。

12、忌服自行乱服药物:

严格按照医嘱,按规定服用某些药物,因为有些药物,如阿斯匹林、保太松、消炎痛、激素、抗生素等药,常可引起胃黏膜损伤,引起胃病发生。若必须赴上述药品,请谨遵医嘱哦。

13、坚持中药治疗。

临床观察中药对治疗胃癌前病变确有疗效。我们在经过数万例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和创立了“浊*学说”,认为胃癌前病变与浊*关系密切,采用“化浊解*法”治疗胃癌前病变,并研制出一系列的纯中药制剂,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疗效。

4、定期复查胃镜、幽门螺杆菌

对萎缩性胃炎伴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要定期做胃镜及病理复查:

一般性萎缩性胃炎3年复查1次,肠上皮化生伴轻度不典型增生者1年复查1次,中度不典型增生者3个月复查一次,重度不典型增生者(癌变率10%以上),可考虑手术治疗。

幽门螺杆菌根除后,还有再感染的可能,建议根除后一个月复查一次;此后每一年复查一次。

15、常喝养胃健脾粥:

如百合薏米莲子粥(取适量百合,薏米,莲子和大/小米煮软煮熟,即可食用)、山药莲子粥等,*参、白术、茯苓、薏米、百合、山药、芡实、小米、粳米等都是药食两用的中药,可以按照您自己的口味来煲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2#

可能我们觉得植物神经紊乱和神经衰弱都有“神经”两个字,会把它俩混为一谈。其实并不是这样,可能我们觉得植物神经紊乱和神经衰弱都有“神经”两个字,会把它俩混为一谈。其实并不是这样,它们两个是完全不一样的病种。

神经衰弱是由于长期处于紧张和压力下,出现精神易兴奋和脑力易疲乏现象;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是因长期的精神紧张,心理压力过大,以及生气和精神受到刺激后所引起的大脑高级神经中枢和植物神经的功能失调。下面我们着重说一下植物神经紊乱。

 

植物神经是一种自律性神经,能够自动调整脏腑之间的功能活动,不受人主观意志的控制,但容易受到情志活动的影响。

一、消化系统异常

因为植物神经系统是一种脏腑功能紊乱的精神疾病,这些脏腑功能失调就包括了消化系统功能和循环系统功能,甚至是性功能系统也会出现异常现象。主要代表便是消化系统紊乱,患者出现严重的饱腹感,食欲不振。 

二、情绪不佳

因为患者长期受植物神经紊乱影响,导致患者情绪非常焦虑和痛苦,一般来说植物神经紊乱会有很多症状表现,这些表现都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甚至出现病急乱投医的不良现象,浪费了很多金钱却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除此之外,植物神经紊乱还可以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如没有食欲,进食无味,腹胀,恶心,打嗝,烧心,胸闷气短,喜长叹气,喉部梗噎,咽喉不利,有的患者表现头痛,头昏,头憋胀,沉闷,头部有紧缩感重压感,头晕麻木,两眼憋胀,干涩,视物模糊。 

--------------------------------------------------------------------------------

“泽元安神汤”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以及植物神经紊乱引起的各种症状),如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症,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强迫症,胃肠神经官能症,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功能性疾病;也用于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亚健康状态。使用不同的组方可以具有调和阴阳,疏肝解郁,健脾强胃,养心安神,疏通气机,清热解*等功效,针对主要临床变现为:虚劳心数,心迟,月经紊乱,胸闷气短,心慌心悸,气虚乏力,不寐,梦多,头闷沉,倦怠,脉虚,四肢乏力,失眠多梦,头痛头昏,心烦气躁,紧张,焦虑,喜欢出长气,厌食,胃胀,泛酸水,便秘腹泻交替出现,全身无力,头发懵发沉,头憋胀,头皮发紧,双眼憋胀,眼干眼涩、脖子发沉发紧有重压感,手心脚心发热,周身皮肤发烧发烫等为辨证要点的辩证调理治疗,患者反映效果良好。

泽元安神汤调理植物神经紊乱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治疗以补益心脾,调和肝脾,滋养受损神经系统,安神理气改善心慌心悸,焦虑不安,失眠多梦、提高睡眠质量

第二阶段:温补肾阳,填精补髓,健脑利窍,祛斜扶正,温补心阳,补益心气,强心益智,平衡阴阳稳定焦虑不安,心慌心悸,舒缓机体症状

第三阶段:清胆化痰,清暑益气,健脾疏肝,除湿醒脑,健脾祛湿,生化气血,

预约就诊须知

TOP
3#
今天我们讲五脏中心的第二个主要功能,心藏神。很多初学中医的人,对心主血脉很容易理解,但对心藏神就不太明白了。中医认为心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记忆、情绪等等一系列有关神志的问题。有人会说这些功能不是大脑的作用吗。怎么会和心扯上关系。在中医的观念里,心主神明,脑只是个工具。我们不难发现与精神、思维、情感有关的字,大多有个竖心旁或心字底。我们经常会用“心神不宁”、“心慌意乱”来形容心里很乱。用“心安理得”来描述做事自信、内心坦然。形容非常向往某个地方“心驰神往”。形容高兴的时候叫“心花怒放”。形容恐惧害怕时常用“心惊肉跳”、“心有余悸”等等。有太多太多形容心的词汇。要弄明白什么是心主神明,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神明。一、什么是神明神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常指事理的玄妙、神奇。如谓“阴阳不测之谓神”,“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在中医学中,神的基本含义有二,即广义的神和狭义的神。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它可以通过人的眼神、表情、语言、动作等反映于外,又称为“神气”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心主神志,主神明。二、心主神明理论依据现代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是大脑的生理功能,即大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中医学把神志活动归属于心脏,其理论依据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神志活动分属五脏,中医所谓“神明”虽由心所主,实与五脏相关。神、*、魄、意、志各藏之于心、肝、肺、脾、肾,并分别与七情之喜、怒、悲、忧思、惊恐相关,故有“神藏五”之说。这一理论直接指导临床对七情致病的诊断与治疗,不仅有系列药物治疗,还有利用情志与情志间的相互关系(五行生克制化规律)进行心理治疗的方法,这方面前人留下了许多烩炙人口的经典故事,比西医心理医学早了一千多年(这些中医基础知识尽中医皆知,就不一一列举了)。二是认为心是精神活动产生的场所。中医学认为,人的神志活动虽然归属于五脏,但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这是因为心是君主之官,神明之府,是精神活动产生和依附的脏器。《*帝内经》云:“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任,是接受,担任之意。这是说明接受外界客观事物的信息并作出反应的是心。《*帝内经》又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更加明确地指出了心是产生神志活动的场所。三是认为血液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帝内经》云:“血气者,人之神。”心主血脉,血液在脉管内循环运行,输送营养而达于周身,正因为心具有主血脉的生理功能,所以才具有主神志的功能,这亦是心主神志的重要理论依据。故《*帝内经》云:“心藏脉,脉舍神。”亦云:“血者,神气也。”因此,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必然会出现神志的改变。总之,古人之所以把心称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与心藏神而主神志的功能分不开的。所以明代医学家张介宾在《类经》中指出:“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魄,并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脏唯心所使也。”又说:“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可见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可分属五脏,但主要仍归属于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现代的研究也在证实这一论断,心脏这个实质器官,不仅只有血泵的机械作用,它一定有能作用于大脑的分泌物。这绝不是毫无根据的空想。比如西医认识肺脏除了呼吸功能之外还有“非呼吸功能”(即肺还是机体很多内分泌素产生、释放、激活及灭活的主要场所)是近年生理学上的新成就。而中医理论早就指出肺除了主气,司呼吸作用之外,还有“主治节”的作用,即是说肺有协助“心”来调节整体的功能。肺正是通过对内分泌激素的调节来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的。中医虽然没有这些内分泌激素名词,但在临床治疗上,却知道运用理肺之药达到维持人体内稳态之目的。信当进人人工心脏的使用扩大之时,就会发现心脏的内分泌物质的存在及其重要性,也就证明中医这个心主神明论的正确性了。心脏是否有激素分泌?这一问题,在上文发表后1年即年,初步得到证实。据报道黎巴嫩学者那莫尔博士发现心脏分泌一种直接进入血液的激素,能减轻动脉血管压力,并命名此激素为ANF。我相信能作用于大脑皮层的心激素总有一天会被发现的。当然,假设不等于现实。东北一位56岁的大爷进行了心臓移植,移植了一位24岁年轻人的心臓,结果换心以后,性格大变,变得喜欢在外面玩,喜欢跟年轻的女子进行交流,甚至有把自己的老伴儿给休了,想重新再去找个更年轻的,因为他的心变年轻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他心态变得年轻了?西医没办法解释,但是传统中医可以解释:就是心神对他在起主导作用。英国也有心脏移植手术的案例,一位女性移植了一位在车祸中丧生的年轻人的心臓。结果,这个单身母亲移植了年轻男性的心臓后,自己开始变得有点男性化了,不喜欢再去找男朋友,而且变得特别喜欢喝啤酒,一些生活习性都表现出了典型的男性特征。当她有一次在外面散步时,脑袋里面突然看到另外一个年轻人的图像,并且就牢牢记住了,还在心里跟他进行了交流,知道了他的名字。后来,她就根据这些信息去寻找给自己移植心臓的人。结果,还真找到了。捐赠者的母亲和他的妹妹讲到这个年轻人的一些特点和爱好,的确爱喝啤酒,喜欢运动,跟她现在手术后的新习性完全相同。试问:她移植心臓后为什么会呈现另外一个人的图像呢?她所描述的形象,证实了就是那个捐赠者生前的形象,这个图像在她大脑里出现,也说明心的确是藏神的。中医临床中,有一个最典型的例子,那就是甘麦大枣汤,该方出自《金匮要略》,主治脏躁症。《金匮心典》:“血虚脏躁,则内火扰而神不宁,悲伤欲哭,有如神灵……”,经云:“心藏神,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心主神明,悲伤欲哭,象如神明所作,是故脏躁病与心有关。临床上,脏躁可表现为神经官能症,失眠等,甘麦大枣汤的用法是用1~2汤匙面粉,先用少许凉开水调匀,再用煎好滚烫之甘草、大枣汁冲熟后内服。他认为方中甘草甘缓和中,小麦养心气,大枣健脾补中,药虽三味,心脾并补,养心安神,甘缓和中,小麦改为麦面粉效果更好。若用甘麦大枣汤治失眠则用面粉最佳。三、神的盛衰神的盛衰是通过目光、面色、表情、语言、声息、意识思维、体态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其中双目、面部表情和色泽最能反映神气的盛衰,因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皆上于面,而使脏腑精气上荣于面目,目系通于脑。故言“神藏于心,外候在面目”。所以我们在临床尤其要注意观察病人面部表情和双目的变化。有神又称“得神”,表现为双目灵活明亮,炯炯有神,光彩内含,面色荣润有光泽,神志清楚,表情自然,语言清晰,呼吸平稳,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全身肌肉不削有弹性,体态自如,动作灵活。中医诊断学把观察病人神气的变化列入望诊之中,但并不局限于望诊,四诊均可了解病人神气的变化,如听病人的声音洪亮为有神,声音低微为无神,向病人寻问病情可知其思维是否敏捷,切脉柔和有力为有神,脉微欲绝为无神等等。比如,我们看到一个人精神饱满,会讲他的双目炯炯有神。神是深藏在心中的,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神通过这扇窗户,来感知世间万事万物;医生通过这扇窗户,来体察神的强弱盛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