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助力健康中国 http://nb.ifeng.com/a/20180427/6536099_0.shtml20.1八味降压汤
周次清,《名医治验良方》
何首乌15克,白芍12克,当归9克,川芎5克,炒杜仲18克,*芪30克,*柏6克,钩藤30克。
每日1剂,先将药物用适量水浸泡1小时左右,煎两次,首煎10~15分钟,以只留药物的易挥发成分;二煎30~50分钟文火。煎好后将两汁混合,总量为~毫升,日分2~3次服用,饭后2小时左右温服。
益气养血,滋阴泻火。
高血压病的病因不一,发展到一定程度,其基本病机是阴阳失调,营血亏损,血行不畅。故治以益气养血,滋阴泻火为法。本方系根据日人大敬节之经验方“八物降下汤”化裁而来。因而方用首乌、白芍、杜仲养其阴血;川芎、当归行其血滞;阴血滋润有赖于阳气的温煦,故用*芪益气配阳以助阴;“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而后泻其阳以和之”。*柏、钩藤之用意就在于此。诸药合用,使肾有所滋,脑有所养,肝有所平,从而达到肝养风熄、血压得降的目的。
凡表现为阴血亏虚、头痛、眩晕、神疲乏力、耳鸣、心悸等症状的原发性高血压病、肾性高血压以及更年期综合征,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均可用本方治疗。
伴失眠、烦躁者,加炒枣仁、夜交藤各30克,栀子9克;便稀苔腻、手足肿胀者,加半夏9克,白术12克,泽泻30克;大便干燥加生地30克,仙灵脾18克;上热下寒、舌红口干、面热、足冷加*连、肉桂各5克。
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显著。
20.2益心健脑汤
周次清,《名医治验良方》
*芪30~60克,葛根15~30克,丹参20~40克,生山楂9~15克,桑寄生15~30克。
每日1剂,将上药用适量水浸泡30分钟左右,煎两次,取汁共~毫升,日分2~3次温服。
补气活血,益心健脑。
心脑血管疾病的致病原理较为复杂,但患者多为老年人,其病机主要为“气虚血瘀”。本方以“益气活血”为宗旨,方中*芪、葛根、桑寄生以益气为主;丹参、生山楂、川芎活血为辅,取其“气不虚不阻,血得气而不滞”之意。人体是一个气血相依,脏腑相关的有机整体,心脑血管气虚血瘀之病变会影响到整体机能,同时也是整体病变在局部的反映。如“心舍脉,其主在肾”,“肝藏血,心行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精。”因此,本方在“益气活血”的宗旨下,既着眼于整体机能,又考虑到局部病变,力求达到整体与局部统筹兼顾的治疗目的。在补气药中,*芪补心肺之气,葛根升脾胃之气,桑寄生益肾气;在活血药中,丹参活心血,生山楂消中积,川芎行肝血。诸药合伍,益诸脏之气,活一身之血,使气旺血活,心脉得通,脑以得养,从而达到益心健脑之功能。据现代药理研究,
以上诸药有不同程度的扩张心脑血管,增加血流量,降血脂、降血压以及抗心律失常的功能。
高血压病、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脑动脉硬化以及心律失常、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疾病。
主要根据病证的变化和兼证的多少而进行相应的加减。如出现畏寒肢冷,加桂枝6克,炮附子9克;出现口干、舌红少苔、大便干结等阴虚证,加麦冬12克,生首乌15克;体倦,神疲、气短等气虚证明显者,加*参30克,五味子6克;血瘀气滞疼痛明显者,加香附12克,元胡9克;失眠多梦者,加炒枣仁5克,夜交藤30克。本方在用量上,可根据病情适当调整,如气虚明显者,补气药可用大量,活血药用小量;如久病体弱或初病患者,可先从小量开始,逐渐加大剂量。总之要使药物主次分明,剂量适中,才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经用本方治疗冠心病例,临床取得显著疗效,其中心绞痛显效率53%,总有效率87%;心电图显效率30%,总有效率63%,同时,对高血压显效率53%,总有效率94%;高血脂显效率42%,总有效率77%。
20.3*精四草汤
董建华,《名医治验良方》
*精20克,夏枯草、益母草、车前草、豨莶草各15克。
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平肝补脾,通络降压。
高血压属中医眩晕病症,多由脾肾不足,肝阳偏亢所致,为虚实挟杂之症。本方以*精益脾肾、润心肺;夏枯草清肝火、平肝阳;益母草活血,车前草利水,豨莶草通络。诸药相配,能补脾、平肝、通络以降血压,宜于脑血管硬化、肾病水肿兼有高血压者,用之皆宜。本方药少功著,效果非凡。
眩晕、手麻、肿胀兼有高血压者。
临床屡用,多获良效。
20.4养血降压汤
史方奇,《益智健脑效验方精选》
生牡蛎(先煎)、珍珠母(先煎)、桑椹子各30克,白芍24克,木防己、*芩、菊花各12克,刺蒺藜15克,地骨皮20克。
每日1剂,上药中以生牡蛎、珍珠母加水先煎30分钟后,再加入预先浸泡30分钟的余药同煎20分钟,每剂煎3次。然后,将3次煎汁混合,于早、中、晚饭后各服1次。
平肝潜阳,泻火宁心。
原发性高血压病Ⅱ期,因血压持续升高,心、脑、肾已有器质性损伤,临床表现除头痛,眩晕外、常有记忆力减退,头昏眼花、耳鸣、失眠、心悸、夜尿频数等心、脑、肾功能减退之表现。辨证属肝肾不足、肝阳上亢者颇多。方中以生牡蛎、珍珠母平肝潜阳;*芩、地骨皮、蒺藜、菊花、清肝泻火;白芍、桑椹子柔肝养阴;又加入有祛风、除湿、消肿作用的木防己以去痰浊,调气机。诸药配伍为用,具有平肝潜阳、清肝泻火、柔肝养阴之功。用之临床,对高血压确有良效。
原发性高血压病Ⅱ期,症见头昏、头痛、心悸、目昏、耳鸣、记忆力减退、夜尿频数、失眠等。
如头昏易怒者,加夏枯草30克,天麻12克;失眠者,加生龙骨30克(先煎),茯苓15克;目涩尿频者,加枸杞子、山茱萸各15克;肢麻肉惕者,加地龙12克,川芎2克。
曾将本方制成冲剂,治疗高血压82例,总有效率66.7%。本方作用缓和而持久,服药后血压缓慢下降,但停药后药效维持时间较长。
20.5调络饮
王乐善,《名医治验良方》
桑寄生、生地、丹皮、白芍、*芩、菊花各15克,夏枯草30克,杜仲、牛膝、桑枝、桂枝各15克,生石决明30克(先煎),甘草15克。
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早、晚各服1次。
调和脉络,降压清眩。
缓进型高血压,亦称良性高血压,起病隐匿,病程进展缓慢,近半数病人可无症状,血压增高常在体格检查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时才得发现,少数病人则突然在脑血管意外(中风)时发现,由此可见本病与血脉直接相关。故方中以桑寄生助筋骨、益血脉;生地平血逆;丹皮和血凉血而生血;白芍泻肝火,和血脉;*芩养阴清热;菊花治头目眩晕;夏枯草补肝血,除虚烦;杜仲益精气,坚筋骨,久服轻身耐老;牛膝益肝肾,强筋骨,引诸药下行;桑枝久服终身不患偏风;桂枝调和营卫;生石决明久服益精轻身;甘草通经脉,利血气,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有益血脉,平血逆,凉血生血,补肝血,益精气,调和营卫,养阴清热之效,使阴平阳秘,血脉调和,尤适合于缓进型高血压病。
缓进型高血压病。症见头晕、目眩,甚则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恼怒而加剧,脉象弦数有力,严重时手足麻木。
手足麻木加*芪30克。
临床屡用,对本病确有一定疗效。
20.6双降汤
赵尚久,《名医治验良方》
*精、首乌、桑寄生、泽泻各20克,菊花10克,生山楂、草决明、丹参、豨莶草各15克。
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补益肝肾,行滞通脉,泄浊洁腑,降脂降压。
本病多责之于肝肾阴亏、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肝风内动,血压升高,而肾气不足,蒸化无力,脾失健运,精化为浊,痰浊入血,久必成瘀,浊瘀交着,痼结难解,又可导致血脂升高。故方中以首乌补肝肾,益精血,除风眩;*精“补诸虚,止寒热,填精髓”(《本草纲目》)。而且本品“平补气血而润”(《本草从新》),其性偏走,与首乌合用,能使精中生气;菊花、草决明平肝潜阳,以降肝气之上逆。四药合用,标本同治,效果较佳。且经药理研究证实,以上四药均有明显的降压作用。豨莶草祛风除湿、利筋骨,本品凉燥搜风通络,燥湿行血,且能入肝肾,养阴血,平降气逆,治疗内外风皆宜;泽泻甘寒,《本经》载其“消水,养五脏,益气力”,《主治秘诀》谓本品“去旧水,养新水,利小便,消水肿”;山楂酸甘,“化食积,行结气,健胃健膈,消血痞气块。”(《日用本草》)述之泽泻,其利湿化浊之力虽逊,而活血通脉之力尤盛,本品活血和络,消痰化浊,善治瘀浊闭络,以其味酸甘,善化阴气,配泽泻、豨莶草活血而不伤阴,泻浊而不伤正。实践证明,此三药确有降压消脂等多种药理作用。更用丹参活血,与山楂相伍达行气解郁活血,斡旋阴阳之功。桑寄生与首乌、*精相伍达补肝肾、固精气之效。诸药相伍,补中有行,补而不滞,固而不涩,行而不散,共奏补益肝肾、行滞通脉、泄浊洁腑、降脂降压之功效。故用于肝肾阴虚、瘀浊阻滞之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效果颇佳。
高血压、高脂血症,常见头痛头晕、颈胀、腰酸肢软、四肢麻木等症,属中医眩晕、头痛范畴。
临床屡用,疗效满意。
20.7治高血压方
龚志贤,《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川芎12克,菊花20克,地龙10克,川牛膝15克,夏枯草30克,地骨皮15克,玉米须30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平肝清热、通络止痛。
方中川芎行气活血、祛风止痛;菊花疏风明目;地龙平肝熄风;川牛膝活血祛瘀;夏枯草清肝散风;地骨皮清泄肝热;玉米须平肝泄热;川芎配菊花、夏枯草、玉米须、地骨皮,则清肝祛风之力更强;牛膝引火下行;加地龙则祛风之力更著。
因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耳鸣脉眩实等证。
多年使用,疗效颇著。
20.8柔肝熄风方
潘兰坪,《新编经验方》
生地、熟地、天冬各9克,玉竹15克,黑芝麻12克,钩藤9克,白菊花6克,鲜莲叶20克,羚羊角0.5克,苦丁茶9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清热熄风、滋阴益血。
本方用菊花、羚羊角、钩藤、苦丁茶清肝热、熄肝风;地*、天冬、玉竹、芝麻滋肝益肾,“此养肝体,佐以清肝用法,阴虚火浮之头痛最宜,即偏正头痛风可治。叶案所谓育阴和元阳、柔润内风者此也”。
阴虚火浮之头痛、偏正头风。可用于阴虚阳亢、血压上升引起的头痛。
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20.9熄风汤
吴颂康,《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地龙12克,槐米20克,川芎、僵蚕各10克,白蒺藜20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平肝、潜阳、熄风。
方中地龙通络、镇痉、降压;槐米清热凉血、解痉降压;川芎活血行气、散风降压;僵蚕止痉熄风;白蒺藜平肝疏肝降压。合而为方,加减化裁,对各种类型的高血压,均能收到明显的效果。
肝阳上亢,可用于高血压病。
在用熄风汤时,常加青葙子30克,昆布20克,对降压有明显的效果。肝肾阴虚,风火相煽,加山栀、丹皮、钩藤、*芩、茜草根各9克;气阴亏虚,筋脉失养,加*芪12克,丹皮9克,防风6克,桑枝12克,二至丸;痰湿至络,熄风汤合*连温胆汤;阴虚凡有胸痹症者,可合枳实薤白桂枝汤;妇人冲任失调,引起高血压,可合二仙汤。
临床屡用,疗效显著。
20.10柔肝熄风汤
赵金锋,《中国中医药报》年
枸杞子、杭菊花、夏柘草各12克,桑寄生15克,刺蒺藜、何首乌各12克,全当归9克,赤芍、白芍、大元参、怀牛膝各12克,净钩藤、广地龙各9克,珍珠母24克。
方中珍珠母一味,煎药时用炒布包好,先煎15分钟;再钩藤一味,煎药时要后下,即头煎不下,二煎再下,两煎药汁兑在一起,约毫升左右,分两次早、晚饭后一小时温服。每日1剂。
柔肝熄风、清热、降压、解痉。
眩晕一证(含高血压),中医认为无虚不晕、无风不晕、无热不晕、无痰不晕,本方所治之眩晕,是属肝肾阴虚、肝阳偏亢、化热生风的高血压及中风先兆症。方中枸杞子、桑寄生、当归、白芍、制首乌滋补肝肾之阴,起滋水涵木作用。菊花、钩藤、赤芍、夏枯草、元参具有凉血、平肝清热、熄风解痉的功效;怀牛膝壮腰膝,并能引气血及浮越之火下行;珍珠母平肝滋阳,安神定惊;刺蒺藜,地龙具有降压作用。共同组成方剂,则具有柔肝熄风、清热、降血压、解痉的作用。
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偏亢所致之眩晕(高血压、中风先兆),口干舌燥、腰膝无力、头重脚轻之证。
语涩加寸菖蒲;有痰或舌苔微*而腻,加鲜竹沥50毫升,先入药液中,分2次服下;大便干,加炒决明子15克,也可泡开水当茶饮。
临床屡用,效果良好。
本方的特点是,补而不腻,清而不寒,行中有补,潜中有安,临床实践证明,对上述类型的眩晕(高血压、中风先兆),效果良好。临床验之,果如斯言。
20.11加减天麻钩藤饮
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
天麻9克,钩藤15克,珍珠母(先下)30克,菊花、龙胆草各9克,赤芍15克,川续断9克,夏枯草、青葙子各15克,苦丁茶9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平肝潜阳。
肝阳上亢,为有余之证,方用天麻、钩藤、菊花、夏枯草、龙胆草、苦丁茶、青葙子平肝熄风;珍珠母镇肝定风治眩晕;川断补肾,引气下行。诸药合用,共奏平肝潜阳之功。方切病机,效果颇佳。
肝阳上亢之高血压病。
临床屡用,效果良好。
本方为印老“抓主症”之方,经常用之于临床,凡高血压见有头热足冷、头重脚轻、面赤心烦者,类多用此,效果良好。在高血压病中,此型最为多见。
20.12降压延寿汤
吕志杰,《新中医》(11)年
制首乌、生地、熟地、白芍、枸杞子、菟丝子、杜仲、桑叶、菊花、钩藤、石决明、怀牛膝、丹参、丹皮、茯苓、泽泻(一般用10~15克,可重用15~30克,滋补药用量应较大,其他药视病情而定,以中病为宜)。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滋阴平肝。
本病的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上盛下虚,治以滋阴、平肝,视病情而有侧重,再随证加减,以定方中用药之君臣佐使为治。
高血压病。
若血虚肝热者,白芍为君,加天麻、玄参、地骨皮等;肾虚有热者,生地为君,加女贞子、旱莲草;肝肾不足,无热象者,若以肝虚为主,首乌为君;以肾虚为主,熟地为君;肝阳上亢者,石决明为君,加生牡蛎、珍珠母;肝火较盛者,去首乌、枸杞子、菟丝子等,而以丹皮为君,加*芩、夏枯草、青葙子;火盛须用龙胆草、山栀子;大便燥结加大*;肝肾阴虚,肝阳化风者,去温阳、渗利,活血药,加鳖甲、龟板、阿胶、羚羊角等滋阴清潜药;挟有血瘀者,以丹参为君,白芍易赤芍,酌加当归、川芎、鸡血藤、红花、茺蔚子等;痰湿较盛者,去生地、熟地等,以茯苓为君,加陈皮、半夏、石菖蒲、远志;痰湿化热,宜加竹茹、竹沥、栝蒌;脾胃虚弱者,则生地、熟地、首乌、牛膝等碍胃滑肠之药应慎用,宜加*参、*芪、白术;阴损及阳,阳气不足者,重用首乌、熟地、枸杞子、菟丝子,并可加肉苁蓉、巴戟天、淫羊藿等;阳虚甚者,应加制附子。对证用药:如肢麻加豨莶草、桑枝;手颤加地龙、僵蚕;项强加葛根等。辨病用药,具有“一举两得”之功。如首乌既养血,又降脂;钩藤既熄风,又降压;*芩、夏枯草既清肝,又降压等。
治疗87例,结果显效53例,有效25例,无效9例。
本方是在田乃庚教授指导下,拟定的治疗常规用药——延寿降压汤,运用于临床,并随证加减,疗效满意。
20.13逍遥降压汤
张文高,《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丹皮、栀子、*芩、菊花(或野菊花)各12~15克,柴胡15克,白芍30克,茯苓、钩藤、夏枯草各15克,当归9~12克,薄荷9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清肝解郁,平肝降压。
因高血压之肝郁化火者,多无脾虚之候,故方用*芩、菊花、钩藤、夏枯草以加强清肝泄火之力,以求尽速缓解症状,降低血压;柴胡用中等量,取其疏解之功效;白芍用量大于柴胡,取其柔肝益阴,既监制柴胡辛散升发之性,又有预防火盛伤阴之意。合而用之,共奏清肝解郁,平肝降压之功。
高血压病。
肝气郁滞者酌加香附、郁金或甘松;失眠多梦者加炒枣仁或夜交藤;心悸明显者加柏子仁或莲子心;头痛项强者加川芎、葛根;若有伤阳之象,证见两目干涩、口干咽燥,加玄参、知母;腰膝酸软者,加桑寄生、牛膝;浮肿者,加泽泻;肝阳上亢者酌加代赭石,或生龙骨、生牡蛎。
治疗33例,多为起病6年以内的早期高血压患者,总有效率为78.79%。
20.14三草汤
刘渡舟,《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夏枯草12克,龙胆草6克,益母草9克,芍药9克,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清热、平肝、降压。
方用夏枯草清肝散结;龙胆草清泄肝经之火;益母草为厥阴血分之圣药,性善行走,能行血通经;重用芍药,和营敛阴,缓急解痉;以甘草调和诸药。合而用之,共奏清热,平肝,降压之功。故用之效佳。
肝火上炎型高血压病。
治疗1例典型病例,对缓解高血压病头痛诸症效果颇为显著,且血压也有所下降。
20.15*石降压汤
程爵棠,《临床验方集》
炒*芩9克,石决明、生西瓜子(打碎)各15~30克,夏枯草、桑寄生、元参、干地龙各9~15克,黑芝麻12~15克,益母草9~30克,怀牛膝6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滋阴潜阳,平肝熄风,降压。
引起高血压病之因甚多,概括起来,主要是下虚上实,即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或挟痰瘀所致。又“阴虚生内热”,故每见肝火上冲之象。治宜滋阴潜阳、平肝熄风,故方用炒*芩、石决明为君,二者合用,其清肝潜阳之作用甚著。且*芩炒后苦寒之性大减,而清热降压之力尤著,又有扩张血管的作用;石决明清肝而不伤阴,且潜阳作用大而持久。臣以黑芝麻、桑寄生、元参滋阴以助君药潜阳之力,且3味合用,既可潜降已亢之阳,又可制肝火上冲之势,阴充则肝火自熄。佐以夏枯草、生西瓜子清肝化痰散结;干地龙熄风止痉、化瘀通络;益母草清肝平逆、活血化瘀,且对久病或产后高血压尤宜,而且有较好的降压作用;怀牛膝活血降压而引诸药之性下行以增强降压之效用,故兼之为使。诸药配伍严谨,丝丝入扣,药中病机,奏效颇捷。而且本方降压作用稳定、持久、反跳现象少。
高血压病,血压持续在/95mmHg以上,证见头昏头胀、急躁易怒、面红目赤而胀、失眠易惊、或口燥咽干、虚烦不安、五心烦热、多梦、健忘、耳鸣、目眩、胫骨跟痛,或嗜睡、胸闷纳呆、口腻、渴不多饮、恶心、面色*滞、体型较肥;或心悸,或肢冷神萎,便溏或便秘,小便清长或
*赤,或气短、阳痿,舌质红或淡红,苔*或*燥,*腻,脉弦数或细数,或弦滑。
若眩晕甚、血压偏高者,加代赭石、珍珠母、生地各15克;偏肾阴虚加熟地、二至丸各9~15克;偏肾阳虚加肉桂、制附子各3~6克;肝阳上亢甚者,重用石决明,加珍珠母15~30克;头痛项强者加葛根9克;失眠多梦加夜交藤15克,酸枣仁9克;瘀血偏甚或动脉硬化者,重用益母草,加丹参15克,桃仁、苏木各9克;血脂偏高,加泽泻、首乌、生地各9~15克。恶心加竹茹、姜半夏各6~9克;肝火偏甚加杭菊花、蔓荆子各9克,或加龙胆草15克,羚羊角粉0.6~2克(冲服);鼻衄加生地、丹皮、生藕节各9克;大便秘结加生大*9克(后下),体虚改用栝蒌仁、火麻仁各9克;痰湿甚加陈皮、法半夏、茯苓各9克;白带多,加*参、白术、茯苓、芡实各9克;或去牛膝;遗精,去牛膝加金樱子、五倍子、益智仁各9克。
治疗例,治后基本痊愈例,显效35例,有效2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达97.33%。
长期临床观察,本方对高血压病各型的降压和伴随症状的改善均有肯定效果,尤以肝阳上亢、阴虚阳亢二型效果更佳。且降压作用稳定、持久、反跳现象少。未发现*副作用,确为治疗高血压病的有效良方。
20.16镇肝潜阳汤
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生石决明30克,菊花、龙胆草、白蒺藜、知母、*柏、旋覆花各10克,赭石20克,牛膝10克,钩藤12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平肝潜阳,苦降泄热。
素体阳盛、肝邪偏旺而致肝阳上亢,故方用石决明镇肝潜阳;旋覆花、赭石、龙胆草平肝降逆;知母、*柏苦寒泄热;白蒺藜、菊花、钩藤滋肾阴而熄肝风;牛膝引热下行。再参考加减法化裁运用,可治肝阳上亢之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肝阳上亢型),症见头晕、头痛、烦躁易怒、少寐多梦,每因精神刺激增剧,脉弦数有力。
若湿痰盛,加清半夏10克,广皮6克,茯苓12克,黛蛤粉20克;四肢麻木,加桑寄生30克,威灵仙、苏地龙各10克;大便燥,加大*10克;面赤、口干加生石膏30克;血压过高、头晕甚者,加羚羊角粉0.6克(冲服);舌强,加僵蚕10克,全蝎5克,九节菖蒲、天竹*各10克;目视两歧,加磁朱丸15克,羚羊角粉0.6克(冲服)。
多年使用,效果甚佳。
高血压病除积极治疗外,下列注意事项亦很重要。①凡高血压患者,如遇感冒,血压往往升高,此时不必治血压,以辛凉解表,感冒愈,血压高随之降;②饮食方面必须注意,如羊肉、海鱼、海虾之类皆能助热升阳,白酒性烈,升阳更甚,皆非高血压患者所宜;③高血压患者最忌大怒,大怒则血压升,易于引起脑溢血症。
20.17育阴潜阳汤
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生海蛤壳30克,生牡蛎15克,生龙骨12克,白蒺藜、杭菊花各10克,桑寄生30克,杜仲12克,磁石15克,何首乌12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育阴潜阳。
肝肾阴虚、水不涵木以致肝阳偏亢,故方用石决明、海蛤壳、牡蛎,三者虽同属介类,然石决明入肝,功能镇肝潜阳;而海蛤壳、牡蛎入肾,功能育阴柔肝,故本方只取海蛤、牡蛎而不用石决明。龙骨、磁石益肾而潜浮阳;白蒺藜、菊花滋肾而清头目;桑寄生、杜仲补肾而降血压;何首乌补肝肾、益阴精,俾水能涵木则浮阳不致上亢矣。
高血压病(阴虚阳亢型),证见眩晕耳鸣、腰酸腿软、失眠、精神不振,脉弦滑无力或细弱。
精神不振,加合欢皮12克,人参须5克;头晕甚加桑叶9克,黑芝麻12克;失眠,加首乌藤30克,熟枣仁10克;腰酸腿软,加续断12克,熟地20克;心悸,加柏子霜10克,茯神10克;同时还可参照“镇肝潜阳汤”加减法。
屡用效佳。
后记:本文源自网络,出处待考,不做用药指导,请勿以身试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屡试屡效方之顽固性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秘方集
顽固性头痛——(关幼波方)
(组成)首乌藤30g,钩藤10g,生石膏30g,旋覆花10g,生赭石10g,生地*10g,白芍10g,当归10g,川芎10g,香附10g。
(功效主治)养血平肝,活血化痰。治疗顽固性头痛。
(方解)方中首乌藤、四物汤养血息风,活血化瘀;四物汤又可柔肝平肝。生石膏清气分热,《药性赋》云:“石膏治头痛,解肌而消烦渴”。关幼波老师在此用生石膏治头痛,无论外热内热虚热实热均可用之。旋覆花功善下行,行水消痰,又长于降逆;生赭石为重镇降逆之要药,且有清火平肝、凉血之功。两药合用,镇肝降逆,行血消痰。香附为气中之血药,使补阴血之药不呆滞,还可调和气血。
(加减)肝肾阴虚者加*精、沙参、麦冬、五味子、木瓜、川续断、菊花、桑寄生、枸杞子、石斛、炒知柏;盗汗重者加浮小麦、生龙牡;阳亢者加生石决明、珍珠母、怀牛膝;脾胃不和者加生*芪、*参、白术、白豆蔻、白梅花、杏仁、橘红;心血亏者加远志、百合、琥珀粉、炒酸枣仁、丹参,重用首乌藤;湿重恶心者加藿香、佩兰、竹茹;头痛剧烈者加全蝎粉、藕节、泽兰、藏红花。
(验案)患者,女,40岁,初诊日期:年11月9日。主诉:头痛反复发作1年余,加重8个月。现病史:患者1年多以前,始发头痛,时作时止,均可自行缓解。近8个月前,因过于劳累,头痛加重。每日晚间必作,右侧跳痛,甚则恶心。服布洛芬无效,夜间必服2片止痛片方可入寐。曾做CT、脑电图检查,结果均正常。也曾多方治疗,未效。患者伴见背酸痛,困倦,月经淋漓不尽,白带量多色*味大,舌质稍红,苔薄*,脉沉弦。辨证:血虚肝旺,风痰阻络。立法:养血镇肝息风,活血化痰通络。处方:首乌藤30g,钩藤10g,杭菊花10g,生石膏30g,生赭石10g,生地*10g,白芍20g,当归10g,川芎10g,香附10g,生石决明30g,旋覆花10g,炒知柏各10g,益母草10g,炒酸枣仁20g,木瓜10g,生甘草20g。患者服药7剂,头痛立止,唯头背酸沉,白带稍多。拟加强健脾利湿、清利湿热之力,以前方加泽泻10g,生薏苡仁10g,再服10剂,巩固其疗效。
按:患者头痛反复发作1年余,频繁加重8个月,多方治疗未效。证属顽固性头痛。久病必虚,患者来时腰酸背痛,困倦乏力,一派肝肾不足之象,加之此次发病之前过于劳累,阴血暗耗,阴血更亏,肝失所养,肝阳上亢,肝风上扰而发病。治疗以首乌藤、生地*、白芍、当归、川芎补肝肾之阴血,平肝息风;合炒酸枣仁又可养血安神;钩藤、杭菊花清肝息风;旋覆花、生赭石、生石决明镇肝降逆,又可活血化痰;炒知柏清阴虚之内热;生石膏清热治头痛。药证相符,7剂后头痛遂止。后又以10剂,以加强祛湿之功,以善其后。
(方源)林威,崔芮,齐京.关幼波治疗顽固性头痛的经验.北京中医,,23(6):
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解痉止痛汤(姚培发方)
(组成)荆芥、防风各9g,制川乌10g,葛根12g,细辛3g,白芷10g,僵蚕9g,天麻10g,当归10g,赤芍10g,白芍10g,川芎12g,炙甘草4.5g。
(功效主治)疏风散寒,化湿通络,解痉镇痛。主治风寒湿邪所致的偏头痛、三叉神经痛。
(方解)本方仿川芎茶调散并加重息风解痉通络止痛之剂而成。其中荆芥、防风、天麻、川乌、葛根、白芷、细辛、僵蚕以祛风解痉,散寒通络,尤其乌头之温经散寒、解痉止痛作用更为峻猛,配合当归、赤芍、白芍以养血理血,并可减少乌头、细辛之燥烈,佐僵蚕、地龙以搜剔内外之风。治偏头痛属风寒湿阻经络者,每有良效。
(加减)寒郁化热,见热象者加*芩10g,生石膏30g(先煎),广地龙10g,知母10g。
(验案)刘某,女,59岁。初诊日期;年6月8日。左半额面疼痛已近1周,拒按,畏风,痛甚则流泪,左侧面部肌肉痉挛,不能入眠。纳食二便如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涩。处方:荆芥9g,防风9g,制川乌9g(先煎),细辛3g,白芷10g,僵蚕9g,天麻10g,当归10g,川芎12g,生地*10g,桃仁10g。服7剂。二诊:药后痛势减半,原方去川乌9g,细辛3g,加茺蔚子15g,白芍10g,以增养血祛风之力,调治1个月而愈。
按姚教授治头痛喜用细辛一味,因其味芳香,性升散走窜,李时珍《本草纲目》有“治头面风痛,不可缺此”。由于它具有治头痛的良效,故姚教授常以它与川乌相配治风寒头痛,与石膏相合治风热头痛。此案患者乃风寒痹阻经络,且年老体弱营血虚损,络有瘀滞,故姚教授取解痉止痛汤化裁,以祛风散寒,温经通络,以达祛风治血,血行风灭的目的。
(方源)《医院校著名中医学专家学术集成——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家专集》
老年眩晕——补肾化痰汤(郑绍周方)
(组成)淫羊藿30g,菟丝子30g,沙苑子20g,僵蚕15g,半夏12g,节菖蒲15g,葛根30g,泽泻30g,生蒲*15g。
(功效主治)补肾培元,化痰活血。用于老年眩晕。
(方解)郑教授对老年眩晕的认识,集众家之长,独有见地。指出:老年眩晕的根本原因在于肾虚,在肾虚的基础上产生痰浊、瘀血、阳亢、化风等症,但以肾虚痰浊者所占比例最多。治疗应以补肾化痰为主。根据老年人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郑教授采用标本兼治的原则,提出补肾、化痰、开窍之法,自拟补肾化痰汤。补肾化痰汤具有补肾培元、化痰活血之功。与老年眩晕的病机,肾虚水泛,痰浊内生,瘀血阻滞,脑府失养相合。该方淫羊藿、菟丝子,温补肾精,填髓益脑;僵蚕、半夏,燥湿化痰;节菖蒲、泽泻,渗湿开窍;葛根、生蒲*,升清活血生津;诸药合用,共奏补肾化痰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淫羊藿、菟丝子、沙苑子具有增强免疫功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及血脂作用。泽泻、节菖蒲能干扰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吸收,促进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改善脑动脉硬化指数。僵蚕、半夏可降低血胆固醇、三酰甘油,并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葛根、生蒲*能改善脑部血液供应,提高脑细胞耐缺氧能力。郑教授认为,治疗老年病,一定要抓住老年人的特点,重点在于肾虚,在补肾的基础上兼顾其标,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加减)若兼脾虚湿盛者,症见眩晕伴头痛如裹、胸闷、恶心者,加*参、焦白术、茯苓;若兼气血虚者,症见眩晕伴心悸、气短、失眠多梦者,加*芪、当归;兼肝阳上亢者,症见眩晕伴耳鸣、目胀、面赤、烦躁者,加天麻、钩藤;兼血瘀者,症见眩晕伴头部刺痛,舌质紫暗者,加赤芍、丹参。
(验案)申某,男,68岁,农民。于年9月5日初诊。2年前头晕,时发时止,近半年来,头晕逐渐加重。症见头晕、耳鸣,伴有腰酸腿软,脘闷纳呆,大便不畅,小便正常,纳食差,睡眠可。舌质淡红,体稍胖,苔白腻,脉沉滑。头颅CT示:脑白质脱髓鞘。TCD示:大脑后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症。三酰甘油:2.11mmol/L,高密度脂蛋白:3.30mmol/L。血流变示:红细胞集症倾向。该患者年老体衰,元气亏虚,肾精不足,无以荣脑,髓海空虚,痰瘀阻窍,而致眩晕。治当以补肾益精、化痰祛湿、活血通络为法。投以补肾化痰汤,水煎服,1日1剂。7剂后,患者头晕,耳鸣症状明显减轻。原方续服20余剂,诸症悉除,一如常人。
(方源)郝玉红,祝玉清.郑绍周运用补肾化痰汤治疗老年眩晕经验.中医研究,,16(3):45
三叉神经痛——(王宝亮方)
(组成)柴胡12g,白芍30g,白芷20g,川芎20g,细辛6g,*芩20g,全蝎10g,延胡索10g,半夏30g,白术15g,甘草10g。
(功效主治)祛风化痰,通络止痛。用于三叉神经痛。
(方解)方中川芎气轻力薄,非重用不能取效,剂量可达30g,其性善疏通,上行头目,旁达肌腠,能祛风邪,调气血,止疼痛,引诸药直达病所,正如《东垣医集》所谓:川芎“味辛性阳,气善走窜而无阴凝黏滞之态,虽入血分,又能祛一切风,调一切气。”白芷、细辛味辛走窜,有祛散风邪,活血止痛之力。柴胡、半夏调理肝胆脾胃气机。白芍平抑肝阳,补血养血。*芩、全蝎活血通络,清热泻火,解*止痛。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白术健脾化痰,和胃降浊。甘草调和诸药。根据现代药理研究,川芎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且具有抗痉、降压作用;细辛含挥发油,挥发油中主要有甲基丁香油酚等物质,具有局部麻醉、解热镇痛、降压的作用;全蝎含蝎*,有抗惊厥、镇静、降压等作用;白芍所含芍药苷有解痉作用,兼有一定的镇静、镇痛、抗惊厥、降压及扩血管作用;柴胡及其有效成分柴胡苷有抗炎作用,亦具有安定、镇静、镇痛、解热之功效,特别是与*芩配伍,更有相互协同之功。
(加减)兼有风寒者,加荆芥、防风;兼有风热者,加薄荷、蝉蜕;胃热炽盛、大便干结者,加芒硝、生地*、牡丹皮;肝火上炎、胁肋胀痛者,加龙胆草、夏枯草、钩藤;化热伤阴、口渴欲饮者,加生地*、玄参、知母;胸闷脘胀、口干不欲饮者,加竹茹、枳壳;络脉瘀阻、痛如锥刺者,加桃仁、红花、僵蚕。三叉神经痛多属实证,亦可见虚中夹实者,初病实证易愈,久病缠绵者难治。
(验案)患者,男,38岁,年8月21日初诊。左侧面颊及下颌部痛,痛势剧烈如刀割样并烧灼样,时发时止,痛不可忍,手触及此处即可诱发剧痛,并向同侧颜面头部放射,严重时,每日发10余次。西医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经服用卡马西平,并做理疗等效果不佳,历久不愈。脉弦滑,舌质暗,苔厚腻。中医辨证为风痰阻络,治以祛风化痰、通络止痛,处方:柴胡12g,全蝎10g,半夏20g,白术15g,胆南星9g,川芎20g,防风12g,白芷25g,白附子12g,细辛6g,延胡索10g,茯苓30g,甘草6g。每天1剂,水煎服。服药5剂后,疼痛程度明显减轻,发作次数减少,嘱其停用卡马西平,以上方为基础方稍作加减,继服14剂,面部疼痛消失,病愈,随访1年未复发。
(方源)杨晶.王宝亮教授论治三叉神经痛经验.中医研究,,19(11):53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