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神经官能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方实战经方治胃病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医药 http://pf.39.net/bdfyy/bdfyw/index.html

经方治胃病

胃痛难耐食不消 案1:刘某,男,4岁。年8月11日初诊。该患者1年前经胃镜检查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曾用三九胃泰、阿莫西林、奥美拉唑等药物,胃脘痛缓解。个月前饮食不慎又出现胃脘胀满,偶有隐痛,吞酸,又服奥美拉唑、阿莫西林、达喜等1个月,病情不能完全缓解,患者感到恐慌,来求中医治疗。患者:胃脘胀满不适,纳差,嗳气吞酸,大便每天~3次,表情抑郁,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滑。此乃由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中焦气机升降失调之痞证。治以辛开苦降,和中降逆,化痰消痞。选择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15g,*芩15g,干姜10g,*连10g,太子参0g,炙甘草10g,枳壳10g,蒲公英0g,丹参0g,大枣10枚,木香10g,海螵蛸5g。5剂,水煎,每日1剂早晚温服。二诊:服上方5剂后,胃脘偶有隐痛,嗳气吞酸症状减轻,食纳增加,心情明显好转,大便每天~3次,舌质淡红,苔薄*,脉弦。原方炙甘草改为0g,扶脾和胃止泻。方药:半夏15g,*芩15g,干姜10g,*连10g,太子参0g,炙甘草0g,枳壳10g,蒲公英0g,丹参0g,大枣10枚,木香10g,海螵蛸5g。5剂,水煎,每日1剂早晚温服。三诊:服上方5剂,大便基本恢复正常,无明显症状,嘱患者饮食有节,调情志。按:本案先用经方半夏泻心汤,以调和寒热虚实,消除胀满。后又以甘草泻心汤加减,和胃扶脾止泻而病愈。案: 宋某,男,48岁,司机。年6月7日初诊。胃脘痛近年,嗳气,咳嗽0多天。患者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已1年多,0余天前胃脘部痞硬疼痛加重,嗳气频作,腹胀纳差,咳嗽痰多色白,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辨属中虚痰结,气逆不降之证。治宜和胃降浊,健脾化痰。投以旋覆代赭汤加减处方:旋覆花(包)1g,代赭石(先煎)30g,炒白术1g,炒枳壳1g,姜半夏1g,生姜10g,桔梗10g,甘草6g,大枣4枚。水煎服(5剂)。6月1日复诊:胃脘痞硬已除,疼痛减轻,嗳气、咳嗽已除,痰量减少,舌脉如故。效不更方,以原方再进3剂。6月15日三诊:诸症消失,惟感精神差,遂以香砂养胃丸善后,并嘱其以蒲公英代茶饮,用量不拘。随访半年未复发。按:本案为中焦虚弱,痰气互结而气逆不降之证,以旋覆代赭汤加减治之。案3: 陈某,男,57岁。年4月1日初诊。胃脘痞满胀痛,畏寒喜暖,时发时止数年,今因饮酒诱发。胃脘胀痛痞满,欲吐,纳少,口干口苦,大便干结,遇凉(寒)痛甚,胃镜检查提示:慢性充血性伴糜烂性胃窦炎。予以中西药治疗无效,延余视诊。刻诊:面色无华,形体消瘦,舌淡边有齿痕,苔*厚腻,脉弦沉。辨证属阳虚热痞,寒热互结。治宜温阳散寒,清热消痞,健脾和胃。方用附子泻心汤加减:熟附子5g,*芩1g,*连4g,大*6g,枳壳1g,半夏10g,焦三仙各10g,白术1g。水煎服,日1剂。药用1剂病愈。嘱忌食生冷和辛辣之品,随访1年余未作。按:《伤寒论》中附子泻心汤用来治疗“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其病机特点是热痞兼表阳虚。只要抓住胃中蕴热,阳气虚衰这一病机,并能灵活加减运用,便可取得满意疗效。案4: 患者女,45岁。年4月初诊。患者因胃脘胀满疼痛反复3年,加重半个月来诊。有慢性胃炎病史,平素多思善感。今胸闷连脘,脘腹胀痛连胸胁,伴嗳气频频,舌淡,苔白腻,脉弦滑。此为肝郁脾虚生痰,痰湿凝聚胸脘,气机运行不畅。治宜化痰宽胸治其标,健脾理气治其本。方药:瓜蒌15g,薤白10g,半夏10g,枳实10g,厚朴10g,陈皮15g,香附10g,*参10g,甘草5g。每日1剂,服用半个月症状若失,去厚朴再服半个月,随访半年未发。按:瓜蒌薤白半夏汤是治疗胸痹的要方:“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说明心、胃在经脉上是相通的,临床上嗳气频频,还有心脏病的也不少见,对于胸阳不振,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者,可用本方加减。慢性胃炎很多见患者王某,女,58岁,年6月6日就诊。自诉:胃痛、胃胀、干呕、心烦不安、胃中有烧灼感,上腹部有一硬块如盘,时有腹泻,泻下不消化之食物,已年余。症见:触诊脘腹胀满,上脘有0cm大一硬块,呃逆,干呕,坐卧不安,舌胖嫩,苔薄白边*,脉濡数。纤维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属胃气虚弱,气结成痞之证,以甘草泻心汤加枳壳、白术。处方:甘草6g,*芩1g,泡参1g,生姜6g,大枣7枚,半夏1g,枳壳1g,白术10g。服药4剂,胀满心烦消失,硬块微软。继服原方加减0服,诸症消失,随访4年未复发。。按:甘草泻心汤具有调节肠胃和脾胃不和的作用,主治胃气虚弱、水谷不化、心中痞鞭而满、心烦干呕不得安等症,临床上对于脾胃不和导致的失眠也可以起到很好的调理作用,本方还可以用来治疗口腔溃疡,后文有述。胃溃疡是常见病

消化性胃溃疡指胃肠黏膜被胃消化液自身消化而造成的超过黏膜肌层的组织损伤,可发生于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其中以胃及十二指肠最为常见,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其病因、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基本相似,明确诊断主要靠胃镜检查。胃溃疡是消化性溃疡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是指胃黏膜被胃消化液自身消化而造成的超过黏膜肌层的组织损伤。

赵某,男,43岁,年7月8日初诊。患者患“胃溃疡”已10余年,近1个月来,胃痛加重,空腹痛甚,得食痛减,喜温喜按,泛吐酸水,伴神疲、头晕、心悸、腰膝酸困、便溏等症,面白少华,消瘦,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沉而细。

证属脾肾阳虚,水气泛溢。

治以真武汤加减。处方:

茯苓、白芍、白术各1g,制附子(先煎)、干姜、生姜各10g,吴茱萸6g。

服药10剂,诸症大减,续服10剂,诸症消失。1年后由于饮食不慎又复发,症状同前,原方加减治疗而愈。

按:本案为脾肾阳虚患者,用真武汤温阳以利水,加干姜以温脾阳,兼化水饮;吴茱萸温胃散寒,以降逆止呕。

心下痞满或痞硬用方秘诀经方与现代病名

经方论述,往往寥寥数语,描述其主症,然后用某方主之。而现代病名与中医病证虽有相似之处,但并不完全相同。经方使用当在辨证的基础上,有是症(证)即用是方,与现代病名可能并不一致,但往往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故在西医病名的学用下,一定要“解放思想,把握临床,辨证施治,活用经方”。

-END-

有用就扩散

有用就点在看

I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自《经方实战录》

主编:来要水。本文编辑/刘继芳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转载旨在学习交流,文中观点不代表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