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神经官能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治ldquo胃神经官能症rdquo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专注治疗白癜风 http://www.bdfyy999.com/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内科学》、《方剂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胃神经官能症”。


  为啥说这个啊?


  因为前几天,我看到一位读者朋友给我留言。


  他告诉我,他不知道为什么,胃里总有想吃东西的感觉,似饿非饿,似痛非痛,吃一点东西会好点,但又吃不多。他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对此,我的建议是,医院做一个详细的胃部检查。说句不好听的,我曾见过一些胃癌患者,早期就是以莫名饥饿来就诊的。因此,我们绝不可以掉以轻心。


  但是,如果做了严格检查,证实没有器质性病变,那我建议,可以考虑是不是胃神经官能症。这个在当下,是十分流行的。


  


  针对这个病,我手头记载了一则验方,这以金匮肾气丸来加减调治。它有一点代表意义,在这里,我给你说一说,仅供参考。


  话说有这么一个患者,是一个农民,44岁。


  这个人,平时总是胃不舒服,一晃都六年了。主要的表现,就是胃部嘈杂。胃部怎么嘈杂呢?说是饿吧,不饿,说是疼吧,也不疼,总之是乱七八糟地难受,空腹的时候剧烈,吃了东西以后会好受点。医院去,也做了很多检查,没发现啥问题。


  后来,这个人没办法,就去看中医。


  刻诊,见脉沉细、苔薄白,舌体淡胖。平素则面白无华、身体乏力、四肢酸软、说话声音微弱、身材相对较胖,动不动就头晕,腰部酸痛。


  再一细问,得知患者不爱喝水。一整天不喝水,都不知道渴。


  了解到这些以后,医家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砂仁拌熟地、茯苓、焦三仙、炒白芍各15克,山药20克,牡丹皮6克,白术、佛手、山茱萸、泽泻各10克,桂枝8克,陈皮、制附片(先煎)各6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5剂之后,胃里头就舒服多了,食欲开始增加,而且精神振奋。接着,原方稍作加减再用10多剂,诸证悉平。再后来,这个患者就是简单地服用金匮肾气丸来善后调养,最终完全康复。


  这个小医案,就收藏在我的笔记本里。这么多年来,我借这个思路,帮助了不少胃神经官能症患者。当然,前提一定是经过准确辨证,属于脾肾阳虚型。


  这里头的道理,我给你分析分析。


  你看,这个人,脉沉细,舌淡胖,苔薄白。你这想到了什么?是不是阳气不足?阳气亏虚,脉道不得鼓舞,所以沉细。舌体失于阳气濡养,故而淡胖。


  阳虚,到底是哪里的阳虚?患者病在脾胃,自然有脾阳虚弱的一面。因为脾阳虚,所以四肢酸软乏力、语音低微、面色无华。同时,脾阳不足的人,往往肾阳不足。因为脾阳,务必靠肾阳来温煦。患者腰疼,就是肾阳不足的一个写照。


  也是因为阳气亏虚,津液不得运化,故而容易变成痰湿,患者就体胖。


  关键是,脾胃得不到阳气的温煦,气血运行不周,因此容易出现不适,这就包括似饥非饥,似痛非痛,似辣非辣等等。而脾胃之气,在进食之后得以补充,所以在吃了一点东西以后,患者感觉好一点。等这点东西消化完了,就又变成老样子。


  这个时候怎么办?很简单,温补阳气为主,健脾和胃为辅。我们再看一下这个配伍——


  砂仁拌熟地、茯苓、焦三仙、炒白芍各15克,山药20克,牡丹皮6克,白术、佛手、山茱萸、泽泻各10克,桂枝8克,陈皮、制附片(先煎)各6克。


  这里头,很显然是金匮肾气丸的加减。其中,附子、桂枝、山药、山茱萸、熟地*、泽泻、茯苓、丹皮,就是金匮肾气丸。这我们大家都知道。它是可以补益肾阳的方子。尤其是桂枝,和附子,都能温通补益脾阳和肾阳。这些,奠定了治疗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熟地*,为了减少其滋腻性,让它不至于碍胃,所以用砂仁来拌。砂仁配熟地,这是药对,施今墨老先生就喜欢这么用。


  


  在这个基础上,用焦三仙来促进消化,用白术、陈皮、佛手来健脾理气和胃,用白芍来柔肝,使之不至于克犯脾土。如此一来,中焦之气得以规整,脾肾之阳得以补充,问题可以得到解决。


  这就是治疗思路。


  其实,这个验案和验方,向我们展示的是用金匮肾气丸加减,治疗胃神经官能症的方法。它很有典型意义,对我的帮助很大。我不知道,我写出来以后,你会获益多少。


  说起来,这个胃神经官能症,是很常见的一种病症。大部分患者,经过多次检查,发现不了问题。中医呢,其实也不仅仅按照阳气不足来治。有些人,属于胃阴不足。这个时候,就得用益胃汤这样的方子来应对。总之,中医看待这个病,就看你的脾胃到底出现了什么偏颇。阳虚的,补阳。阴虚的,补阴。肝郁的,疏肝。寒热错杂的,就平调寒热。总之,思路很多。


  这也就意味着,有这类疾病的读者朋友,你最好去看看中医,用中医的办法来辨证,用传统医学的视角去分析它。说不定,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至于说文中所列的方药,只能作为一种参考和借鉴。非专业读者,在没有确切中医辨证指导的情况下,不宜盲目尝试。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我就跟你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文君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