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神经官能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甲状腺癌术后心悸巧用中医药,心衰早搏也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有诊疗白癜风医院 https://m.39.net/news/a_6185488.html
沈盛晖副主任中医师

浙江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浙江大学医学院内科学(心血管病专业)硕士。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心脏康复专业组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青年委员,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营养与食疗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医疗卫生专家。

以人为本,中西医并重,擅长诊治策略的选择和理念的交流,中医采用辨证施治,熟练运用涉及内科诸证。西医注重循证医学,用药讲究指南依据。在介入术后膏方调理、甲状腺癌术后心悸、考试综合征、扩张性心肌病、缓慢型心律失常、室性早搏、高血压、心衰治疗与康复更有一定心得。

门诊时间:武林馆:每周六下午

作为一名有着近20年行医经历的中西医结合医师,我强调看病是一种理念,是一种交流,更是一种选择。

我有着许多中医人不曾有过的经历。刚大学毕业就在浙医一院各内科轮转一年,单独管床值班,比现在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压力大多了。回院后可以说在所有的大内科都工作过,非典那年还在急诊,接着还呆过一年的重症病房。10多年前到医院进修,那时也算得是见过世面了,放过支架,装过起搏,学过射频,但一直没有放下中医这个老本行。所以我现在的理念是两眼看世界,治疗跨中西。

中西医各有优势,不能放在简单的对立面上。西医是循证医学,很多西药都是临床证明确实有效果的,而中医则是个体化治疗,辨证施治。对内科病人来说,某一阶段的治疗是中医还是西医适合,抑或两者同时进行,是个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打个比方说,有病人看病,中药要去中医那里开,西药要去西医那里开,如何才能做到优势互补?在我这里,就可以很好地把两者结合起来,免除了“西医看西医,中医看中医”的颠簸。

看病遇到了深水区,要从更高的层面来解决。我希望中西医能做到取长补短,看病时我既重视病人的昨天(仔细询问病史,包括仔细查看影像学的资料,尽量掌握第一手资料),又要了解病人的今天(制定合适的治疗策略),预测病人的明天(预估可能的获益和风险),所以诊治策略的选择十分重要。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肿瘤患者得了冠心病,支架放还是不放;心衰患者得了肿瘤,化疗药用还是不用;房颤的慢心率患者,是射频消融还是起搏器植入再配合药物应用?这些西医治疗方法的选择背后,都有着中医广阔的舞台。

就拿最常见的心悸来说,心悸是中医病证名,包括“惊悸”、“怔忡”,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淤血阻滞,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根据临床表现,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及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都属于中医所说的心悸。心悸治疗灵活运用中药,常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圈内人”现身说法

甲状腺癌术后心悸巧用中医药

近年来我国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呈增高趋势,患者术后用促甲状腺激素(TSH)抑制治疗以预防甲状腺癌复发已成指南共识。但临床上患者用甲状腺素片替代治疗后,常出现心悸症状而到心内科就诊。

巧的是我就是这样一位“圈内人”,几年前甲状腺癌术后每天要吃两片甲状腺素片,一开始也难过、没力气、心跳快,后来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摸索出一条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癌术后心悸的方法,中医短期辨证施治,后期膏方缓图,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甲状腺癌术后心悸多因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情志内伤等引起,三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病变部位在心,但与其他脏腑也有密切关系。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阳虚、气阴两虚为本,邪实(水湿、痰浊、血瘀)为标。气、血、阴、阳以及诸脏的不足导致心失所养,是因虚致病,痰饮内停或血脉瘀阻导致心脉不畅,是因实致病。

中医治疗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扶正温阳、补气固表、化痰利湿、行气开窍的方法。治疗不是通过类似甲状腺素的直接作用,而是整体调节,改善甲状腺本身的功能,不同于激素的替代治疗。治疗初期以中药配合甲状腺激素至TSH剂量达到目标剂量,待TSH稳定后尝试逐渐减量,给予中药缓图,以减少甲状腺素片的剂量及副作用。

频发室早,24小时超1万次

中西医结合一周后基本消失

接下来谈谈室性早搏,其危害主要是心悸影响正常生活,而且存在潜在的恶性心律失常及心功能恶化的风险。其中有一类患者没有器质性心脏病,属于单纯性室早,多见于相对年轻的患者,动态心电图可见频发室早。

24小时动态心电图提示室早超过1万次的,心内科医生会建议患者做射频消融,成功率虽然高,可以说是一劳永逸,但是价格昂贵,且仅限起源于一个位置的。而室早在1万次以下的,很多患者是下不了决心做射频消融的。

对这类患者,我的理念也是中西医结合,效果也不错。

有一位姓张的患者,41岁,因为频发室早,反复心悸1个月,早搏达1万次以上,结合常规心电图表现,本来是有射频消融指征的,但是患者不同意,我就试着用倍他洛克缓释片和中药治疗,效果立竿见影,一周后早搏基本消失。出院后继续服用中药,冬天用膏方调理,增强体质,到现在都没有发作过。

单纯性室早往往有诱因,比如工作劳累、压力过大等。这类患者一般都有着“健康”的过去,可以用疏肝理气、益气养阴的中药治疗。同时根据其基础心率的情况,酌情使用β受体阻滞剂,待症状缓解后再慢慢回撤。必要时服用膏方巩固。经过这样的治疗,有的患者早搏即使达到几万次,也能够恢复正常,所以不要小看中医中药的作用。

扩张型心肌病心衰小于6个月的

配合中药心脏还是可以缩回去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原发性心肌病的常见类型。其特点在于左心室(多数)或右心室明显扩大,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以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栓塞为基本特征,由于心功能差,很容易引起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也是心脏移植的常见病因。

病程长短不一。短的发病1年之内死亡,长的可存活20年以上。心脏扩大明显、心衰持久或心律失常顽固者预后不佳。合并肝、肾功能损害的预后也极差,不少患者可有猝死。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部分DCM患者,尤其是心衰小于6个月的新发扩张型心肌病(RODCM)患者,经过当前标准的抗心衰药物治疗后,可以让扩大的心脏再缩回去。表现为心室收缩功能显著改善,伴或不伴有心室内径明显缩小。超过1/3的RODCM患者经过这样的治疗可恢复正常!

但是还有很多病人,一开始或在小剂量使用抗心衰药物后,就血压偏低,心率偏慢,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限制了抗心衰药物的使用。

那么怎样才能把这些药物用上去?我首先想到的是用中药。

我试着用温阳益气、活血利水的中药来改善,个体化治疗,辨证施治,使患者的血压、心率上调,这样抗心衰药物就能够尽早达到靶剂量。比如原来倍他洛克缓释片1片都用不上,现在3、4片都能用,ACEI(ARB)类药物也加大了剂量,从而缩短了心室逆重构的时间,使重构比例增加,大大提高了治愈率。

我手上恢复最快的病例是4个月,从全心扩大,射血分数26%,到心脏结构恢复正常,射血分数70%(大于等于50%为正常),也真替患者感到高兴!

要达到这么好的效果,前提条件是:病程要短,心衰最好不超过半年。如果心衰超过半年,临床症状虽然能改善,但是逆转(使心室逆重构)就比较困难了。所以要尽早中西医结合,当然关键是要和病人统一思想,病人要有耐心,依从性要好。这也是我反复强调的看病是一种理念,是一种交流,更是一种选择。

心脏康复要有中西医结合的理念

当然,如果心悸完全由情绪、压力等原因引起,没有器质性的问题,用中药完全可以解决。

有个30多岁的女患者反复心悸半年多,加重1年,所有的检查都正常,看过很多医生,吃过很多药,却总是不好。她平时容易激动,一激动就胸闷气促,都快走到了离婚的边缘。我了解到她是产后抑郁引起的,就用中药为她辨证治疗,很快她就好转了。

还有一位小女生在上海读书,因学业紧张反复心悸,但各项检查都正常,经人介绍找到我。我和她母亲交流了一番,特别指出,不是不相信西医,只是其没有特效药,再者也没有必要去心身科就诊了,最后半信半疑地接受了中医治疗。两周后女孩回杭,说吃药后心情很舒畅,更令人高兴的是复查血常规,多年的白细胞减少也恢复正常了,现在成了我小粉丝,吃了两年膏方,今年准备出国求学了。

中医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套完善的心脏病的诊治和预防理论,倡导活血化瘀、益气养心理论,针对患者的阴阳气血盛衰情况选用合适的中药,整体调节,辨证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

中医康复作为中医治疗体系的重要部分,很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谨避外邪”“上工治未病”、“心主神明”等诸多养生康复理论。“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与现代医学关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二级预防理念相符,在疾病初期采取防御措施,可以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预防心血管事件,减少发病率。

在西方,康复医学已经十分成熟,中国心脏康复未来要与西方媲美,就一定要带有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实际上中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强调康复的概念,我们一定要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方针,走有中国特色的心脏康复之路。

长按图片,扫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