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神经官能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由心之官能则思到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复制链接]

1#

“心之官能则思”,出自《孟子》,这种认识倾向在古代较长时间内具有比较广泛的代表性,一个有力的证据是汉字结构中与思维有关的字多有表义的“心”。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这种认识倾向产生于医学解剖学和唯物辩证法。这种认识目前受到了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医学的。有临床实践表明,被现代医学认为与某些思维功能有密切联系的大脑部位被切除后,其它的部位会重新具有那些思维功能。二是哲学的。现当代西方哲学走出了心和物、主观和客观的传统哲学思路,语言、逻辑、思维逐步被认为是超越甚至先于物质和人的身体的一种本源的存在。在这种医学和哲学的综合背景下,美国学术界提出的二十一世纪人类十大科学新课题中有一个重要课题是:意识有没有自身独立存在的可能性?

在佛教经典《楞严经》中,佛陀逐一破除阿难对心的虚妄执著,这些虚妄执著有:心在身内、心在身外、潜在根处、心有开合明暗、合处随有、计在中间、一切无著。佛陀通过对阿难的开示来教化大众:对于心既不能执著其为有相,又不能执著顽空。这个道理与《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一致的。

佛教教义中被翻译为“心”的概念,含义比较深刻广泛,包括了八识心王、真妄之心、转识成智、自性、觉性,等等。而哲学、心理学、医学等领域中所谓的心,也包含了主观、意识、潜意识、反映、能动、投射,等等。如果不囿于门户之见,不落于各自保守的窠臼,就会发现彼此之间在不同的语言逻辑方式之下其实具有相通的内涵。

既然“心”不在于身体的心和脑,那么如何理解“心之官能则思”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这两种认知及其变化过程呢?这就需要了解一点藏密的脉轮知识。

藏密的脉轮体系不仅和道教的内丹术相通,而且暗合于儒学和当代文化。三脉七轮中的心轮位于胸骨后的胸部正中间,包括了心脏及其神经丛。心轮的特性是爱心,心轮打开的人会生起一种无条件的仁爱之心,能够超越一己之私,同时见证到宇宙世界生生不息的“生物”之心。从心轮的这一特性,可以看到孟子说的“心之官能则思”和儒家学术的“仁爱”之间的必然关系。额轮位于脑部中心,额轮打开后会克服我执和自我中心,思维空间会扩大,会开拓对宇宙的探索视野,超越显在意识的范围。从额轮的这一特性,可以看到“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与当今科学上对宇宙、量子的新探索和哲学心理学上对于存在、潜意识的认知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

从总体上看,“心之官能则思”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都不是究竟实义,但这两种认知倾向都与其各自时代的整体文化特征有着根本联系。更为重要的是,认知上从心轮向额轮的变化,在修学上属于进步的中间阶段,所以这两种认知倾向的变化也就表明了广泛的时代精神在历史尺度上的发展和进步,从而表明了人类社会的努力和进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