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神经官能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改编豆瓣86,这国片掌握资本流量密码,
TUhjnbcbe - 2024/9/13 19:56:00

7:41,小孩下楼,出门上学。

楼下,爸爸守在楼道口的车里,从7:40等到了7:46。

整整6分钟,不见人来。

慌慌张张的夫妻寻找无果后,报警。

挨家挨户排查,勘察周边道路监控,毫无进展。

到底在哪里?

疑云笼罩。

唯一的可能:小孩根本没出过这栋楼。

他在楼道里。

消失了……

改编自豆瓣评分8.6的小说《海葵》。

这悬疑剧,终于走上荧幕——

消失的孩子

最近两年,悬疑剧的风刮得猛。

年的“迷雾剧场”一度捧出了“现象级”热剧《隐秘的角落》和《沉默的真相》等。

全民参与,网络造梗,真正破圈,一度悬疑剧成为资本追逐的流量密码。

但是2年过去了,我们依然没等到下一部爆款。

3月的《猎罪图鉴》强势开年。凭借“模拟画像”破案的创新设定,为悬疑短剧趟出一条新路。但热度较之前列,仍难望其项背。

下半年的《庭外》,犯罪有余悬疑不足。

最有希望的《胆小鬼》,纵有“中国版《白夜行》”原著打底,亦没逃过烂尾结局。

《消失的孩子》会是吗?

Sir不敢完全保证。

但看了目前几集,有点《隐秘的角落》内味儿了——

布景上,但凡你能看到的,都还原了生活的质感和细腻:冬天败了的花,老旧的居民楼,和破败的楼道。

导演透露,这楼不是临时搭建的。

而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人车不分流的老小区。

同样的悬疑类型:社会派推理。

——解开悬疑退居次要。

重要的是“生活流”,以及躺在洪流里的普通人隐秘的无声的告白。

这大概也是近年来国产悬疑剧的标准套路:

冲上热搜话题的反而是自带社会情绪的“小事儿”“破事儿”。

#佟大为新剧用钳子拔智齿#。

看剧多了,就知道话题指向又是一地鸡毛又无力摆脱循环的中年困境。

所以,Sir先说结论,《消失的孩子》品相在及格线之上,目前开播8集,硬核悬疑元素还欠奉。

但它在“隐秘套路”的指引下倒是把旧题翻新了,想不到吧:

中年人鸡娃,是要鸡出人命的。

01

鸡毛清晨

原著作者贝客邦,作品不多,但口碑都不错。

除了8.6分的《海葵》,《轮回前的告别》也在豆瓣拿下8.2高分。

此人一贯擅长生活情感类悬疑,《消失的孩子》正是。

坦白说,Sir对国产悬疑剧已经有一点点审美疲劳了,业务习惯照例要盘一下新剧,没想到这部戏的开场还是让人有些唏嘘。

这是Sir朋友圈复制过来的“清晨”吗?

画面打开,就是怼脸的丧气,粗糙的皮肤,青色的胡茬,起球的睡衣。

闹钟声中惊醒,老婆问这脸色咋那么差,男人没脾气地回答肝到凌晨三点,就为了一千二的私活。

老婆撇了撇嘴,嫌少,但也承认,行吧,就当孩子下学期兴趣班的学费吧。

苍蝇肉也是肉。

工薪家庭的清晨从来都不是岁月静好,鸡飞狗跳才是日常。

消失之前的孩子叫杨莫,一边吃早餐一边要听着妈妈陶芳(李晟饰)数落,这作业怎么做成这样,你让我当妈的脸往哪儿搁。

不用说,虎妈一枚,还左右开弓。转过头就絮叨老公杨远(佟大为饰),就像对另一个“大儿子”一样。

“你记得送礼啊,为了孩子懂一点人情世故。”

总而言之,三口之家的生物链关系就在一地鸡毛中逐渐显形。

女人对丈夫怒其不争,对孩子望子成龙,不计代价渴望跃升。

男人是小镇做题家,谋得中产虚名却疲惫不堪,连智齿都舍不得花钱拔(说没时间是假)。

而孩子呢?

对不起,没有人关心怎么想的,孩子就已经消失了。

这个时候,观众就会恍然大悟,正片开始前的画面早已提示,杨远在梦中爬单元楼,始终打不开的房门,他自述:

你的生活陷入一种循环的困境

循环,是生活已成定势被迫往前。

困境,是找不到出口,维持现状的乏力。

原本,孩子是支撑成年人保持体面的平衡器。

同时,也是唯一能打破惯性的——

杨莫失踪,这个看着眼熟但又乏善可陈的青岚园(小区名)就被剖离出残忍、峥嵘的一面。

中年焦虑一旦被装载在以爱为名的鸡娃轨道上,带来的就是对亲子关系中每一人的折磨。

孩子消失后,剧情惯例是要在破案中间穿插闪回,穿插回忆,观众也就补上了对于杨家的印象。

杨远早已对职场上的人情世故厌倦、疲惫,就一心想缩回小我、小家中。

孩子消失的那个清晨是冬至,他还很nice地提醒妻子早点收工回家吃桂圆烧蛋,结果被冷眼怼翻——与小情小调相比,当然是赚钱更重要。

这才导致他没有等着跟孩子一起出门,而是先下楼先打火,把车停在单元门口。

Sir懂,你们也懂,多少中年男人珍惜一天中那几分钟待在停车场、驾驶舱里的“贤者时光”。

妻子也懂,孩子消失后,她尖锐地斥责,是不是你玩手机,走神了,根本没有看到孩子走出单元门。

镜头没交代杨远到底有没有走神,但他对孩子其实没话说——

反正卷不动了,就多抽时间陪孩子,哪怕撒谎也给杨莫弄来一条喜欢的小黑狗,寄情于娃。

妻子陶芳就活得不甘,一心想通过兴趣班让杨莫成为标准的社会竞争者,主张鸡娃。

夫妻二人,占据天平两端,争夺拉扯着杨莫的生活话语权。

杨莫喜欢的小黑狗,被陶芳以影响学习为由赶出家门。

二人因为送走小黑狗,吵了架势最大的一架:

陶芳:还有之前说什么不让他上兴趣班了,

在想什么呀杨远一天天的

杨远:不是你想想,咱逼着他上这么多课

什么目的呀

还不是为了以后能全面一点嘛

现在花着钱花着钱遭着罪何苦呢?

陶芳:花着钱花着钱合着你是心疼钱了是吧

心疼钱你出去多赚点

当事人杨莫,对父母是什么反应呢?

听到争吵的杨莫,默默下楼自己去找小黑狗——

他不知道自己有多动症,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学习走神惹妈妈唠叨。

他渴望宽松快乐的氛围,但总是被给予很多期望。

这份期待过于沉重,以至它成了杨莫的枷锁。

当小黑狗被送走后,他也想逃了……

在揭晓杨莫到底是怎么在至亲、两个成年人的眼皮子底下“消失”,去哪里了,有没有生命危险,就建议去追剧看了。

但Sir可以剧透一个细节,杨远夫妇发现了一具狗的尸体,最初还以为是杨莫。

陶芳跪倒在地,悔恨大哭,怕杨莫步后尘的相似担忧而导致的崩溃。

终于,她松口了:别说养狗了,养什么都行,只要莫莫回来。

黑狗到底是代人受过?还是悲剧的暗示?

有一点是肯定的,Sir想到了微博上不时刷到因为被父母鸡娃鸡出心理疾病甚至铤而走险的案例。

就想说:并不完美的父母为何要逼着孩子,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是完美的。更何况这种完美本是源自于他们对自己的不满,是虚假而于事无补的执念。

或许,《消失的孩子》主线索有比较重的家庭教育味儿,稀释了悬疑色彩,这也是部分观众觉得节奏慢、不过瘾的原因。

好在,故事还有另外两条线上阵补位。

02

瓷砖下的父亲

原本平淡如水毫无波澜的日子,在这天因为杨莫的消失,发生了巨大反转。

接到报警的警察张叶(李斯丹妮饰)来了。一番排查后线索指向,就是经常帮杨莫补习功课的许恩怀家。

一来,整栋楼只有这家没有搜查;二来,杨莫和恩怀关系很好,也许是杨莫调皮躲在了这里。

孩子在吗?

不好意思,打住。知道悬疑是因此发生的,就可以了。

镜头一转,一个看似完全不相干的人出现了——

一出场,他的行为处处透露着诡异:鬼鬼祟祟,大白天锁门,还把电视声音开到最大。

用锤子砸穿浴室墙面,接着穿上不合身的衣服,像小偷一样摇晃着跑到大街上去拿什么东西,结果发现被捡垃圾的大叔捡走了。

二人争吵中东西摔碎,原来是瓷砖。

他情绪激动,甚至做出打人的姿势。

而后拿着碎片直奔商场,几番对比找到一样的纹路后,才放下心来。

为什么对这片瓷砖这么上心激动?这砖,有什么不一样?

在警察接到杨莫失踪报案赶来现场时。

一个镜头扫过:有人偷偷拨开窗帘往下看。

他,是青岚园杨远家隔壁单元租户,也是开头鬼鬼祟祟在大街上跑的男人,他叫袁午(魏晨饰)。

在房东口中,他“不太会与人沟通”;租住在这里,事情全部由袁父出面打理。

一周的菜谱雷打不动,吃什么菜单袁父的菜单写得清清楚楚。

甚至生活费,也靠袁父的退休金支撑。

没错,袁午是个“妈宝男”。上大学,衣服妈妈洗;相亲该说什么话也要妈妈教他,相亲前妈妈还要先陪他演练一遍。

用一遍遍出现的台词说,没了父母,袁午可怎么活。

他内心自卑怯懦,敏感,是一个完全没有能力打理自己的成年人,社会巨婴。

不难看出,袁午也是“教育失败”的产物,不是鸡出来的,是宠溺出来的。

因而跟杨远家倒也形成鲜明的对比。

像杨远居住的单元门绿叶长青,是稳定、中产生活的暖色调。

而同一时节,袁午所在的单元楼,残枝败叶。

他的生活,是冷峻的没有亮色的冷调。

充满喘息、压抑、摇摆。

他就是那个,在漩涡吞噬边缘,拼死挣扎的人。

还记得袁午开始出场的时候,在干什么?鬼鬼祟祟,砸浴室的墙,偷偷摸摸去拿瓷砖。

装修?

——藏尸,藏袁父的尸体。

再说得具体一点,把猝死的袁父藏在意外发现空心的浴室里。

这是一个丧尽天良毫无人性的逆子?

想想剧名,他也是“消失的孩子”吗,一个丧失人伦常理的怪物?

这个靠父母喂养的巨婴,为何最终“啃噬”了母体?

一切的反常或必然,总能从生活问出蛛丝马迹。

时间线往回推,你肯定没见过这样的袁午,西装革履,一副上班族的打扮。

这是父亲眼中的袁午,有稳定的工作,再过几年就能攒首付买房,接回因为赌博离开的妻儿,重新过上正常的生活。

但下一秒,他转身进了麻将桌。

明明之前的饭桌上,他对父亲承诺:不赌了。

因为赌博,袁午人生的好牌被打得稀烂。

殷实的家底被他败光,妻离子散,母亲去世,体面的工作和稳定的生活全部消失。

只剩下操劳的父亲,希望带他来这里租房,重新开始。

摇摆的袁午,试着迈出那新的一步——

他去工作,但是做不好,被领导骂被同事背后议论。不知什么时候,他患上了神经官能症,连基本的社会交际和人情也不能面对。

尝试失败,得不到积极回应。他转身走向舒适区:赌。

一个逃避现实的空间。在那儿,不是loser,不是巨婴,不是精神障碍患者。

是被称赞的赢家。

连一贯麻木的表情,迟钝的反应,也被别人看作是高手的深藏不露。

一开始能忍住,只在上班时间去玩麻将,是因为父亲还在。父亲对他还有希望,他的生活还能维持,尚有微光。

但袁午的独白里,早已预言了自己的选择:

把一手好牌打烂的人

只会用一个错缔造更多的错

父亲的希望背后,是袁午的谎言堆砌,而且快要露出马脚。

没上班就没有收入,父亲问起来就说试用期没有工资。

但父亲突然死了,袁午生活的靠山倒了。

他当然爱父亲。仅有的一双棉拖留给父亲穿。父亲没了气息,第一反应是翻箱倒柜找药救人。

然后,拨打。按键迟疑的双手,实则是内心的纠结。

脑海里旁人的指责,过往的惯性,自我怀疑,根本无法承受的父亲的期待……

一步步坠着他。纠结痛苦中,这通终究没打出去,他转身去了常去的棋牌室。

先逃避,再说。

可命运不合时宜的暗示点拨让他彻底丧失了最后一点仁慈和良心。

那一把,他没有好牌,但凭运气,他赢了。老板娘的话,给这个不知往何处的年轻人下了最后的决心:

本来底牌就只有你自己能看见这张底牌是什么不重要

想要赢,就要把它藏好别让别人看见

而父亲,就是袁午的底牌。

更准确的,是父亲的退休金。

意外脱落的浴室瓷砖、房东留下的大鱼缸……纠结撕裂中的袁午,看似在一切巧合的外力下。

终于走上了匪夷所思的不归路。

如果说,杨远身处“生活流”的笼。

袁午,则被“意识流”般的错乱镜像所吞噬。

赌桌上不断的幻境、回忆,是对赌的恐惧;

恍惚中牌桌上父亲的拷问,是救不救、是内心的摇摆。

也是沉沦还是自救的选择。

可惜。

善恶一念,救赎沉沦,他以为自己赌赢了,结果一脚深踩无间地狱。

父亲(尸体)上的瓷砖碎了还是没碎,又有什么关系。

袁午已经活得不像一个“人”了。

这是发生在同一小区,青岚园的藏尸案。

除此之外,还有一条剧情线是“乘风破浪的姐姐”于文文担当的“性侵案”,她饰演的单身女白领林楚萍在自己家中醒来,发现熟睡中被人侵犯,是谁干的毫无头绪,但窗台上却留下一块乙醚手帕……

林楚萍与青岚园的关系是,她就是袁午父子的房东。

袁午购买补贴上去的瓷砖,店铺许老板的女儿许恩怀就是小男孩杨莫唯一可以信赖的玩伴、朋友。

儿童走失案、藏尸案、性侵案,三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一个老破小的青岚园也就成了众生的修罗场。

03

悬疑剧的天花板

袁午家的电视里,常出现一个生命体:海葵。

这是对原著小说名的呼应。

海葵是一种构造非常简单的动物,连最低级的大脑基础也不具备。

看上去很像花朵,美丽无害纯洁。

但。

多数海葵喜独居,个体相遇时常会发生冲突,甚至厮杀。

为争夺生存空间。

原著《海葵》以开放性结局告终。

但你尽可以想象,杨莫为什么会失踪?他失踪和袁午埋尸有何关系?

片头动画早已告诉你答案。

他消失于常年只有他和许恩怀的地盘,。

消失的孩子在哪里出现?在那块白绿相间的瓷砖上。

细思极恐吗?

当你回过头来。原来,人和海葵一样。

不过是大自然造物的一种。

三条线最终在剧版要如何收场,是he还是be,留足想象空间,就像《隐秘的角落》,还能拍出番外篇,还是来一个皆大欢喜的闭环,只能等更新了。

还记得开头说的结论吗,这部剧仅算及格,有亮点,但离爆款还远远不足。

Sir就再多说几句目前国剧悬疑题材的几大缺失,被套路所绑架之后的束手束脚,仅供参考。

首先就是演员的表演还是太生活流,混淆类型。

就拿《消失》来说,如果不是知道类型是悬疑剧,佟大为和李晟主演的部分与常见的婚恋题材中年剧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或许《隐秘的角落》中张颂文在垃圾桶上吃快餐被高赞了演技,给了同行一些启发,觉得要演得有烟火气。

但是,要知道张颂文的角色在整部剧中的功能性是不强的,说得更直接一些就是演技好,“抢戏”了。

而秦昊就不会,也不能这样演。同理还有《无证之罪》中的宁理。

杨远夫妇虽然不是案件的主谋,但他们是引导观众去寻找真相的,过于松弛的表演会让观众的紧张感减少。

其次,能击打社会情绪痛点的悬疑剧固然好,但悬疑剧的业务重点还是要展示人性的复杂和“变调”。

《消失的孩子》所涉及的三条线索,当然都是很好的社会话题,亲子的、性侵的、以及赌博的。

但遗憾的随着剧情的展开,创作者在表达的过程中明显更嗨金句,对于情节的衔接和细节的布局就粗糙太多。

与“隐秘”比,差距较大。

最后,尤其是社会学派的悬疑剧,提到人性复杂、欲望缠人只能是点到为止,而最终是要回到社会里。

要有向上看,去审视无常“大手”掌纹的胆识和能量。

《沉默的真相》能爆,也是因为它差一点就要戳破窗户纸了。

含意呢,便是手拿法杖,作威作福的人便是君王

甚至非悬疑剧的《扫黑行动》都有这样的锐度。

公平?什么是公平?公平那是讲给老百姓的童话!

《消失的孩子》说“家教”没问题,但这一选择已经注定它会局限于某种温情,教育背后呢?中年人困境背后呢?

这几年,悬疑剧开拍的多,播出的多,但爆了的极少极少。

我们明明知道创作的天花板在哪,却再也无力捅破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艺谋不emo

1
查看完整版本: 改编豆瓣86,这国片掌握资本流量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