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焦的心阳虚的证候,表现为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这里的“冒”字,据《说文》所述,犹如头上盖一头巾,连眼睛都蒙上,摸着黑儿往前走,故可引申为蒙蔽、遮盖、按压之意。在《伤寒论》中,“其人苦眩冒”即是指头晕目眩,如同脑袋上有个东西遮盖着,平衡感失调,使人晕眩。因此,“其人叉手自冒心”便是两个手交叉按护、按压在心前区,表示心阳不足,心脏失去动力的充盈。
心脏的正常功能既需要心阴的滋养,也需要心阳的充养。心阳不足,则心跳心慌的症状便会出现。这种虚性的症状,使得病人两个手交叉按压在心前区,动都不敢动,因为虚则喜按,实则拒按。这种表现正是心阳虚的明显标志,故用桂枝甘草汤来治疗。桂枝甘草汤只有两个药,桂枝、甘草,量大力猛,为了急救心阳。桂枝甘草汤,辛甘化阳,桂枝补心阳,温通心阳,甘草则调和药性,两者相合,成为补心阳的最基本方剂。此方的使用,体现了中医药对于虚证的精准治疗,既体现了中医药的理论精髓,也展现了中医药在实践中的独特魅力。顿服的规律在心阳虚的病情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当火逆之症出现,因烧针引发的烦躁,仲景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来调和。此汤剂之中,桂枝温通心阳,甘草和中,龙骨、牡蛎则重镇安神,使得心火得降,烦躁自除。再看伤寒脉浮,医者误用火法,导致亡阳惊狂,卧起不安。仲景则施以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此方去掉酸敛的芍药,使药性更为纯阳,加蜀漆以涤痰,龙骨、牡蛎镇惊安神。此汤剂中,诸药合用,旨在温补心阳,化痰安神,使心神得安,惊狂自止。心阳虚的病情中,常伴随着痰浊内生,扰乱心神。痰浊为阴邪,易乘人体阳气虚弱之时而生。当阳气不足,气化机能低下,水液代谢易失调,或生痰,或生水,或生饮。此等痰水饮邪,扰乱心神,使人惊怍不宁。
桂枝去芍药汤,纯辛甘化阳,温补心阳。加龙骨牡蛎,潜镇安神。而蜀漆,为常山幼苗,虽有除痰涤痰之效,但易使人恶心、呕吐,故今人多不用之。遇到心阳虚,心神失养,痰浊扰心之证,我们常用此方配合温胆汤治疗。温胆汤中,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等药,既能温补心阳,又能化痰安神,与桂枝去芍药汤相得益彰。上述三个治疗心阳虚的方证中,桂枝甘草汤证最为严重。此证心阳虚衰,心脏失充,心慌心跳急性发作,为心主血脉功能失调所致。故用桂枝甘草,量大、急煎、顿服,以迅速温通心阳,缓解症状。后两证则属心主神志功能失调,一证为注意力不集中,烦躁不安;一证为睡眠时精神惊怍不宁。此二证皆属精神神经系统疾病,为心主神志功能失常所致。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较轻,而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证则心阳虚较重,兼有痰浊扰心。心阳虚四的症状表现为烧针令其汗后,针处被邪毒所感染,导致核起而赤,即针处红肿热痛。这种感染可能引发奔豚病,表现为病人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奔豚病在中医中被分为多种成因或病机,包括下焦寒气上冲、心阳不足水邪上冲以及肝气郁结郁火上冲。对于寒气上冲的情况,可以使用桂枝加桂汤进行治疗。桂枝加桂汤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将桂枝的用量由三两增加到五两,这样做有两个作用:一是加强温补心阳的效果,有时也称为温通心阳;二是桂枝本身具有降逆平冲的作用。因此,桂枝加桂汤中的桂枝不是用来解表的,而是用来温通心阳、降逆平冲的。这一疗法体现了中医针对奔豚病的精准辩证施治,通过调整药物用量和配伍,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桂枝在伤寒论中被誉为神奇的草药,其用途广泛,效果显著。首先,桂枝具有卓越的解表邪作用。在桂枝汤、麻黄汤、大小青龙汤以及葛根汤中,桂枝都发挥着祛除表邪的重要作用。其次,桂枝对于补心阳同样有着独到之处。在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桂枝去芍药汤以及桂枝加桂汤中,桂枝被用来滋养心阳,恢复心脏的正常功能。除此之外,桂枝还有降冲气的功效。在桂枝加桂汤中,桂枝不仅用于补心阳,还能平冲降逆,调和气血。此外,桂枝还能开结气,如在桃核承气汤中,桂枝开血热凝结之气,促进活血化瘀,从而治疗太阳表邪入里化热,和血结于下焦的太阳蓄血证。关于心阳虚的临床证治,我们已经谈到了桂枝的四种作用:解表邪、补心阳、降冲气、开结气。这四个方证都是针对心阳虚的治疗。桂枝甘草汤证治疗的是心脏病,即心主血脉功能的失调。而后三个方证则涉及心主神志功能的失调,属于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等范畴。桂枝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根据病情的不同,灵活调整作用,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图文万粉激励计划#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